尹建萍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定投并非传统意义上每月拿出固定金额去购买一只基金,而是依据行情变化与基金业绩表现,随时调整定投时间、品种及金额。譬如她每月会结合具体情况从家庭收入中扣除500至2000元定投2至3只基金。其最大好处是可以摊平投资成本,以尽可能接近大多数投资者所投成本的平均值。此后,再经过长期持有,时间的复利效果就会凸显出来,不仅资金安全更有保障,而且还可以让资金聚沙成塔,收益倍增。
闲钱滚动购买银行理财
被访人:小郑 配置比例:90%
在通过合理理财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被访者中,近乎9成人都不同程度地配置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均衡组合风险。今年33岁的小郑告诉记者,自成家后一直都在用闲钱滚动购买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既能获取高于银行定期储蓄的收益,又相对安全稳妥。他说:“我和妻子月收入加在一起将近2万元,扣除日常开销,每月最少能净存1万元,一年下来就是12万元。在如何将这笔储蓄保值增值的问题上,我们曾有过分歧。她比较偏好炒股这类风险较高的投资方式,认为只要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放手一搏,资金积累会大大提速。而我却很反对这种观点,更看重资金的安全性,总不能辛苦赚来的钱还没等增值就先亏损吧?再三争论与权衡下,她同意了我的建议。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将闲置资金按比例购买保本及90%保本的3个月至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基本能维持在5%至8%。尽管短期内并未达到倍增,但起码实现了钱生钱利滚利。”
小郑说,他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首先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或挂钩标的,若产品投资方向风险较高、产品设计过于复杂、新颖,即使收益再高,也不会考虑。其次,小郑对于产品的投资期限也甚为关注,通常情况下他不会选择投资期限过长的产品,一来是因流动性不强,二来是未来经济形式、货币政策等尚无法预知。
“四季度才过去一个多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已呈止跌企稳、甚至小幅上涨的趋势。我最近咨询了不少银行客户经理,普遍的观点是,在年末和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市场资金面可能保持趋紧状态,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望继续走高。所以我计划在现有的2款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后,集中资金购买一款跨年产品。”小郑觉得,只要始终遵循自己的购买原则,不轻易被高收益或销售人员的宣传蛊惑,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实现增收最为可靠的理财手段。
加大信托产品配置力度
被访人:贺勇 配置比例:60%至70%
对于日常事务繁忙的高收入人群来说,增收并非他们的首要目标,相比之下,如何规避通胀带来的资金缩水风险才是重中之重,个体经营者贺勇对此深表认同。“从某种角度看,身处通胀环境下,防止资金缩水本身就是一种变相增收,关键是找寻一个‘抗胀方式’。以我目前的工作强度看,根本没有时间对投资门类、理财品种一一了解对比,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沿用着储蓄的老方法。后来,经身边朋友介绍才开始关注起信托产品。前不久,刚购买了一款门槛100万元的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期限为30个月,年化预期收益在13%,比定期储蓄利率要高出很多。但我不会只看重收益,毕竟由于资金投向不同,产品风险程度也会有所差距。比如房地产信托年收益能达到12% ,工商企业为10% ,限售股票质押为9%,上市流通股质押为8%,相对来说收益较高的房地产信托肯定不如流通股质押的项目稳妥。因而,比起收益,我更看重产品的投资方向、抵押物、抵押率等。”
通常情况下,贺勇会在一款产品到期后紧接着寻觅下一款,尽量缩短资金“空窗期”。而他之所以看好信托投资是因为不用消耗太多精力与时间,且投资收益也较高。的确,现如今随着居民财富积累日渐膨胀,使得包括财产保值增值在内的财富管理需求明显增加,而信托理财作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一极,其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记者发现,眼下关注信托投资的市民大都资产量较大且缺乏闲暇时间,期望获取相对稳健的较高收益,而本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产品恰恰迎合了这部分投资者的需求。贺勇称,接下来他还会关注一些新兴信托产品,如红酒信托、翡翠信托、红木信托等。此外,在投资比例上,他会由现在的50%增加至60%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