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旅游法》的实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以及移动互联网预订的普及,都在为人们顺利出游做准备。然而不少人在旅途中依然遇到各种麻烦事儿,甚至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对861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72.7%的受访者出门旅游过。关于本次黄金周出游体验,28.7%的受访者感觉较好,31.9%的人表示一般,31.1%的人感觉较差。
堵、挤、贵是受访者今年黄金周旅游的最大感受
调查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 39.8%的受访者在家附近旅游,30.6%的受访者去了国内外地旅游,2.3%的受访者出境旅游。在出行模式方面,76.6%的受访者自助游,9.7%的受访者跟团旅游,13.7%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模式。
在北京工作的罗飞“十一”期间自助游去了青岛。他在网上预订好的酒店将最后的房间给了另一位加价的客人。打电话询问其他酒店,全都被告知客满,无奈之下他只能打车寻找落脚处。
他最后入住的房间价格为369元。旅店老板很“诚实”地表示,该房间平时也就130元,但即使加价200多元,黄金周也不愁没人住。第二天他在崂山景区买特产,一些海产品也价格翻番。罗飞感叹,这次出行被宰,让他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坐地起价”。
“黄金周出门旅游,几乎就是花钱买罪受。”“十一”假期,安徽的田凤英到北京看望上学的儿子。她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游览时,游客比肩接踵。她一度只能贴着湖畔石栏,慢慢挪动着脚步。“一边要小心别踩到前面人的脚,一边还要担心别被挤到湖里,哪还有心思欣赏园中的景色。”
调查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堵”、“挤”、“贵”是受访者最大的感受,选择这三项的受访者分别为51.8%、51.2%和47.7%。感觉自己黄金周之行“折腾”、“乱”、“脏”、“被宰”、“闹心”和“后悔”的受访者,分别占38.1%、37.2%、30.2%、31.2%、29.1%和22.9%。
调查中,认为自己黄金周得到放松的受访者仅占18.3%。 给出“景点很美”,“交通便利”,“住宿方便”,“经济实惠”以及“井然有序”评价的受访者分别仅占16.7%、6.7%、4.4%、4.0%和2.0%。
仅11.5%的受访者感觉今年黄金周旅游质量有所提升
有《旅游法》保驾护航,为什么今年“十一”黄金周,依然有人得不到很好的出游体验?调查中,72.9%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休假安排不合理,人们集中出游;35.9%的受访者表示黑车、黑旅馆、黑导游等侵害游客权益;35.6%的受访者感觉景区设施和管理不完善;33.2%的受访者反映部分游客举止不文明,破坏旅游氛围;30.9%的受访者认为行程紧张,时间太短影响出游质量;30.2%的受访者反映权益受到侵害后,投诉无门或没作用。
全国假日办公告显示,黄金周期间,各地陆续发生景区容量超载问题,河南云台山、湖南张家界、山东崂山、贵州梵净山等热门景区出现接待人数超载、游客滞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