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为了译书和出书,老舍没少付出,而且跟译者、出版人合作常有麻烦,甚至还打过一场不小的官司。老舍也去过好莱坞,寻求把其作品搬上荧幕。虽然一个人滞留异国、孤单单写作不易,老舍最终还是完成了不少作品,没有愧对这些日子。
“一条永定河里的鱼”
老舍当年在纽约的家在曼哈顿西83街,地处竖跨全岛中心的哥伦布大道和阿姆斯特丹大道中间。如果以步行计,老舍居处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仅5分钟路程,离举世闻名的时报广场仅半个多小时。时报广场附近是世界著名的百老汇戏剧演出中心,每天总有几十个剧院上演着世界上最时髦、最先锋的戏剧作品。老舍故居离著名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20多分钟,离声震美国的林肯艺术演出中心也不过20分钟路程。此外,那里离得较近的地方还有世界著名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10分钟之内就可到达;而那儿离纽约地标性艺术圣殿大都会博物馆也就是穿过中央公园即可抵达,基本上用不了半小时。
所以说,老舍当年住的地方虽然不算高档和优越,但并不像老舍述说的那么差。特别是,这个楼是座小楼,很紧凑,有点儿像上海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的旧居,只是不贴近繁华商业区,一共只能住10多户人家。这里的住户可能不富裕,但还不至于“杂”到哪里去。
我也考察了老舍曾经去给张伯苓拜寿的华美协进社。这个学社曾经邀请梅兰芳访美,离他家不远,是连接中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纽带。那儿是中国留美知识分子云集的俱乐部,老舍到此应该不寂寞,可是痛苦写作中的老舍似乎并没有闲情逸致常来这里。
从老舍故居往北走半个多小时,就是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那儿有很多文学资料可以随意查阅,有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可以交流和交往,而且老舍的朋友、最早将鲁迅和老舍作品介绍到美国的王际真教授就在此。如果老舍愿意,他散步间就可以去哥大,这样既可以放松心情以利写作,也可以读书看报、查资料、会友,消释寂寥的日子。老舍的环境得天时地利,可惜他摒弃了这一切。
那么,老舍为什么舍弃这一切而像一只工蜂死死守在屋子里写作、苦熬呢?除了他自己说的经济原因以外,唯一的答案就是他没了心劲儿。读读他的自白,我们知道,他的苦衷不只是经济上的贫困,他还受着精神上的贫困、失望和疲惫的夹击。
在纽约,几乎唯一的亮点是老舍跟赛珍珠、跟进步作家和新闻记者史沫特莱的交往。唯一的希望是他的创作支撑着他。
老舍在纽约的日子到底幸福不幸福?我觉得,赛珍珠的评语很中肯:舒先生人很文静,十分腼腆,还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