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快闪”视频在网络上通过微博、微信疯传,短时间内点击量突破10万,众多网友热情点赞。视频中,大剧院合唱团现身王府井某商业中心,咏唱着经典的歌剧旋律,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欣赏拍照。《人民日报》以《面对新媒体,艺术要赶趟儿》为题发表评论对此给予了肯定:“网络、微信、手机视频、地铁电视,我们处处都能与国家大剧院不期而遇,大剧院的舞台由此延伸到无限的空间。 ”
这些创新探索,大胆又接地气,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实现了高雅艺术的N次方传播,更创造了一种艺术普及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大剧院基于全媒体传播潮流,在互联网思维之下,对艺术滴灌的进一步开拓与探索。可以看出,大剧院渴望塑造一种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形态。这其中,高雅是内核,“艺术改变生活”是理念,与现代城市始终同步的节奏则是给人无数兴奋点、无限想象力的节拍器。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家大剧院处处透露出锐意创新的果敢。
低价惠民:
数字逻辑蕴含着为民情怀
常态化的服务,有效而全方位的抵达,贯穿于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的全过程。就像一个强劲搏动的心脏,国家大剧院把高雅艺术输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最初,人们曾担心它的庞大体量能否负担起运作的成本,更毋论其面向大众发挥应有的文化服务功能。7年来,它呈现了近6000场高品位、高水准的演出,而且实现了普遍低票价的惠民运营,实现了将艺术普及植入每场演出的具体呈现当中。这在外界看来,不啻为一个奇迹。
陈平算过这样一笔账: 1000元的票售出400张和400元的票售出1000张,表面看来票房收入是一样的,但上座率是有明显区别的,接受艺术熏陶的观众人数也是相去甚远的。因此,国家大剧院按照“保本微利、确保公益”的原则科学制定票价,在保证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做到“相对低” ,在票房热卖的情况下做到“可承受” ,在票价体系的多样性设计上让观众“可选择”。有数据显示,2014年,大剧院的平均票价只有271元,所有演出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有多档选择。其中, 500元以下的演出票占到近八成。这里蕴含的,不仅是数据逻辑,更是一种服务人民的情怀。
低票价意味着,国家大剧院必须严格控制运营成本,或者借助社会合作,把实惠让渡给广大观众。近年来,大剧院生产、储备了大量自制剧目,通过多轮次的反复热演,尽可能拉低成本,让推行低票价成为可能。原创京剧《赤壁》七年里上演了16轮,原创话剧《简·爱》今年更是已突破100场;而四度上演的大剧院版歌剧《弄臣》 ,尽管拥有包括“世界男中音之王”里奥·努奇在内的超强阵容,最低票价也仅为100元。这种回归到演艺生态链条的低身段、低价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享受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