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常年持续不间断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不仅成为剧院助推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景观。在繁忙活跃的艺术生产、演出经营和文化交流活动之外,国家大剧院每一年都会从自己的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0万元来“反哺”艺术普及和艺术传播,体现了一种始终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情怀。本期就此推出特别报道,立体介绍其经验,以飨读者。
——编者
2014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一大早,剧院门口已是长龙蜿蜒,冬日凛冽的寒意丝毫没能阻挡人们高涨的热情。12场剧场演出、 50余场空间表演、 7场艺术家沙龙和9大系列展览,让免费开放的剧院在这一天成为艺术的海洋。徜徉其中的人们,享受着嘉年华式的文化回馈,耳之所至、目之所及,皆为艺术。这样的场面,生动热烈;这样的图景,就像一道涟漪不断扩散,与时代的脉搏呼应,注解着一座剧院“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内涵。
72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指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这个历史的呼应,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主轴上,设定了一个坚定有力的坐标。如果说,全国各地的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剧院建设是这时代主轴上布下的珍珠,国家大剧院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确实承担起了使命。在建院之初,它就确立了“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三大宗旨,并始终把“人民性”放在首位。七年来,大剧院不仅有条不紊地进行艺术生产、演出经营、文化交流,更把艺术普及教育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还提出“滴灌工程”的概念,希望“通过点点滴滴的艺术渗透,影响大环境,改良大土壤” 。每一年,大剧院都会从自己的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万元来“反哺”艺术普及和艺术传播,七年累计共举办各类普及教育活动及演出6685场。这些数据,就是有力证据。
剧院之内:
常态化、体系化、精品化的“艺术之约”
2014年6月15日,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老师李圆圆和她的两名学生早早就来到了国家大剧院。为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他们前一天就专程坐火车赶到了北京。几乎每个周末,李圆圆都会带着学生,来赴这个百里之外的“艺术之约” 。这就是大剧院每周日推出的“周末音乐会” 。七年突破320多场,吸引了超过57万的普通观众。除了李圆圆这样跨城市的“追随者” ,更有一大批“忠实铁粉”几乎场场不落,珍藏了数百张周末音乐会的票根与节目单。艺术的力量,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