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发生在周末音乐会的感人故事,还是“公众开放日艺术节”的盛大热烈,其实都只是大剧院艺术“滴灌工程”的生动截面和零星片段。“艺术改变生活的故事,这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一位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的感触之言,折射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大体量、常态化、全年持续不间断的状貌。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涵盖歌、乐、舞、剧、戏多元艺术门类,体系完备而健全,并且一直呈现出系统、专业、高水平的特点。多年来,诸如“周末音乐会” “大师面对面”“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青少年艺术周”“春华秋实艺术院校展演周”等一批特色品牌,已经颇具影响力。一个体系完善、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普及格局正在铺展开来。
另一方面,大剧院充分借助自身平台优势,有效整合资源,邀请众多名团名家加入到艺术普及活动中。费城交响乐团、罗马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芭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武警男声合唱团……都走上了普及演出的舞台;祖克曼、严良堃、吴祖强、梅葆玖、李飚、吕思清、李心草、戴玉强、杨丽萍、郎朗、和慧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也成为大剧院艺术“滴灌”的参与者与响应者。其中,当然不乏长期投身这项事业的重量级身影:著名指挥谭利华携北京交响乐团先后40次登上“周末音乐会”的舞台;民乐指挥家彭家鹏仅2014年一年就亮相大剧院讲台10余次,他带来的“彭家鹏带你赏民乐” ,在观众中反响热烈。
在艺术普及的具体形式上,大剧院探索出“讲演结合、赏析并重”的特色模式。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观赏中进行着系统的学习,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加深了观演的体验。道路桥梁专家赵燕云几年来已经在大剧院参加了500多场的普及活动。他一边看、一边听,一边坚持做笔记。如今,他的艺术笔记已装满整整一纸箱。“这是大剧院赐予的宝贵精神财富。 ”赵燕云话语间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将剧院观摩与艺术展览、空间演出和艺术普及融为一体,也是大剧院年深日久、一直坚持在做的。七年来,这里不仅呈现了200余场精品展览,而且几乎每天都在公共空间奉上丰富多彩的“微演出” ,让走进来的观众感受着无处不在的艺术“滴灌” 。东展厅内陈设展览、小剧场里配套演出、花瓣厅内普及讲座, 2014年6月的“绿韵”竹乐器展,就打造出这样一种将展览、演出、讲座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殿堂普及模式。
如果你曾在某个周末到大剧院去过,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讲座、沙龙、公开课、艺术工作坊、普及音乐会、空间开放表演……真正古典、高雅、公益、惠民。优雅的白领、年轻的学生、白发的老者,都会坐下来,静静地看,静静地听。抑或免费,抑或只有几十块钱,而其效果,又是那么显而易见。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说:“亲民的形式并不意味着会损失表演的水准,超低的票价也不代表着形式的单一与潦草。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艺术的力量潜移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