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磨一剑。如今,大剧院内的艺术普及活动逐步展现出常态化、体系化、精品化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也赢得广泛的认可与肯定。指挥家俞峰表示:“以前国内的艺术普及教育,缺乏一个引领者。国家大剧院改变了这一现象,做出了优势,做出了水平,它的艺术普及是用态度和内容说话的。 ”指挥家胡咏言同样透露出对大剧院发自内心的敬意:“这里的普及活动已经成为了艺术文化的一种风尚,成为了北京文化生活中一道温暖的风景。”
走出剧院:
打破围墙让艺术在城市中扩散开来
随着传统乡土社会逐渐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型,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现代剧院管理者的面前:如何让剧院的文化功能向不断扩张的城市各个角落去延伸、去辐射;如何让国家的文化发展成果更直接、更便捷地抵达老百姓的生活终端?
国家大剧院的做法是,打破围墙,“走出”剧院,让艺术普及活动、公益惠民演出走进人群当中。每年五月音乐节、舞蹈节、歌剧节举办期间,大剧院都会策划一系列的“走出去”活动,从学校到社区,从医院到教堂、从企业到博物馆,从商业中心到文化古迹……许许多多名团与名家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艺术的印记,高雅艺术覆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底,国家大剧院已组织各类“走出去”的公益演出与普及活动近1700场。这样的体量,对于创作演出如此繁忙的剧院来说,无疑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2014年5月10日,北京妇产医院的准妈妈们,迎来了一次别样的惊喜。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走进妇产医院,小提琴家黄蒙拉与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将精挑细选的莫扎特音乐送到了这里。同样迎来惊喜的,还有密云古北水镇,小提琴家吕思清与伙伴们带来了维瓦尔第著名的《四季》 ;在北大附小,打击乐家李飚展示了十余种不同国家的打击乐器,台上的大朋友和台下的小伙伴玩得热火朝天。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当优美的乐声响起,当人们意识到这是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带来的专属福利,掌声显得尤其热烈。有媒体评论:“高雅艺术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国家大剧院的‘走出去’ ,便是生动的诠释。当艺术主动触碰大众,它便不再是空泛苍白的概念。人们一睁眼,就能在身边发现活生生的艺术之美,城市也由此跃动起丰富多彩的文化脉搏。 ”
国家大剧院不仅有意识地将“走出去”做成常态,还积极推动“走出去”能够落地生根;“走出去”不仅要普惠所有百姓,更要让广大青少年得到温暖的沐浴。从2011年起,大剧院在全市建起了“歌剧兴趣培养基地” 。最初,基地只在3个区县的十几所中小学内开展活动;几年过去,歌剧基地学校数量不断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拓展,今年已扩充到了近200所,涵盖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每年都能获得欣赏歌剧、观看排练、聆听讲座的大量机会,体验高雅艺术的魅力。2014年5月,国家大剧院更是“大手拉小手” ,牵手北京市自忠小学与校尉胡同小学,挂牌建立“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属小学” ,为两校学生“定制”了完备的课程方案,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在“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各个板块全线铺轨,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教育学者熊丙奇对大剧院的做法非常认同:“艺术资源一旦走出剧院和专业机构,就会成为丰厚的教育资源。大剧院和学校的牵手,将推动国内艺术普及教育向更多元的维度、更纵深的层次进行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