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此荣誉,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纪实性,“其震撼效果不是虚构的小说所能达到的”。此外,他还透露,这位女作家早年曾到访中国,只是次数很有限。
作品曾多次获奖 “纪实性”为最大特点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擅长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在她的作品中,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目前,她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等,广受欢迎。据称,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真实性,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她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从文学性的角度解读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原因。在他看来,目前整个世界文学的潮流便是倡导“非虚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恰恰迎合了这一潮流。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都涉及历史上的重大命题,比如二次世界大战等等,也都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贴合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口味。”张建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