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刘文飞。
下个月,俄语翻译家刘文飞会很忙。他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斯拉夫语研究中心要开一个规模很大的国际会议,会议目的是想看看“俄国文学史的世界图景。”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人怎么写俄国文学史,知道苏联人怎么写,我们知道当代的俄国人怎么写,但是我们不知道西方很多语种中怎么写。"
今年夏天,刘文飞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调到了斯拉夫语研究中心。这个学术机构的建制和传统俄语系不同,更多的是国外俄罗斯研究的建制。在西方,俄罗斯文学研究是在斯拉夫学的背景下,斯拉夫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像日耳曼学,东亚学一样的大学科分类,下面又分出捷克的文学、波兰的文学等类别,就像东亚学分类下有中国学、日本学。
刘文飞说,西方斯拉夫学最繁华的时候是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例,美国斯拉夫语研究最强大的时候每年有一两万名俄语毕业生,当时任何大学的斯拉夫语系基本上是俄语系。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人调整得很快,十年前刘文飞在耶鲁大学访学时发现已经没有一个本科生把俄语作为毕业的专业。知道他在这边的斯拉夫语中心,他的朋友、耶鲁斯拉夫中心的主任开玩笑说:“你们的斯拉夫语兴了,我们的斯拉夫语研究正在逐渐死亡。”
刘文飞想做的事情很多,除了俄语人文思想领域图书的译介出版,这个中心还会创办一份名为《北京斯拉夫评论》的杂志,面向全球学者,还将引进访问学者制度,邀请一流斯拉夫学者访学。这是与草婴、傅雷那一代翻译家不同的图景,自然抱持不一样的使命。在首师大一间办公室,关于俄罗斯文学、关于文学翻译的话题也在这些创想中慢慢延展开来。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