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周银祥)常听人说起一个似是而非的歪理,叫“被动腐败”。持此论者认为,那些落马的党员干部本身并不想贪腐,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都收礼送礼,到你这儿说“不”,显得不近人情、自命清高,况且,你不收礼,哪有钱再往上送礼,这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此种“被动腐败”说,实在荒唐可笑。违规违纪,乃至贪污腐化,不在于别人,全在于自己。拒绝犯错误,就要“封其贪念,断其诱惑”。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深入基层视察工作的过程中,常常有群众和单位给他敬送礼品,对此,朱德一律拒绝。1974年,88岁高龄的朱德到秦皇岛贝壳雕刻厂视察。贝壳厂的工人们商议,一定要选一件最有意义的贝雕制品送给朱委员长。大家选来选去,选了一幅《山峡夜航》图,象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全国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去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气概。工人们把画选好后惟恐委员长当面拒绝,便悄悄地把它放在警卫员乘的车座下带走了。回到住处,警卫员发现了这幅贝雕,便把画交给朱德,朱德看了看,说了声:“送回去,老规矩!”第二天,康克清惟恐警卫人员“完不成任务”,亲自把那幅贝雕送到了厂里。工人们恳切地对康克清说:“这是大家亲手创作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您还是劝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诚挚地笑着告诉大家:“老总一再说,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陈云在廉洁从政方面为自己定下了许多“规矩”,“不收礼”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违反,凡是有人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实际上,即使是在同志们诚心诚意地向他表达敬意的时候,陈云也是“来者必拒”,哪怕礼物再轻。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是别有用心者的成功法则。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能识破他人的心眼,抵御他人给予的钱、物、色等的诱惑,则自然能保持清廉清正、两袖清风。如果识不破,或者“识得破却忍不过”,就会走上贪腐之路,乃至不归之路。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不给别人送礼的念头,不给自己收礼的理由,让很多共产党人清廉一世,清白一生。陈云对待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必须退回;罗瑞卿见到有人送礼,就一句话“礼退回,人处分”;杨业功坚持不见送礼者,房门上书“携礼者莫入”;郑培民有集邮的爱好,却一生隐藏……他们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是共产党人应该常照的一面镜子。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反腐败也同样如此。腐败作为“全球性灰色病毒”,是人类文明的公敌。上世纪初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莫不如此。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转型,其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可谓绝无仅有,因此也难以逾越腐败高发的阶段性特质。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早已做出判断——“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事实证明,对于腐败,要有“零容忍”的认识,更要有“下得了手”的行动。在反腐这个问题上,“力度”比“态度”更重要,“效果”比“信念”更重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今天的共产党人,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韬略,回应着一代伟人深邃的历史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