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商洛市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商洛市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4-12-26 17:34:56


(二)土地资源紧缺不容忽视,是"稳得住"的关键因素
1、安置建房用地紧缺。商洛市计划搬迁72.6万人,超过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共需用地12.8万亩,其中建房用地4.5万亩。集中安置地通常要选择在较为开阔的地带,而商洛地处山区,平地资源本身就少,移民安置用地矛盾突出,集中安置率和移民生活达标更是难上加难。实施搬迁三年多来,在国家的支持和省上的重视下,用地指标已有专项安排,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市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高,许多指标被用于产业投资项目,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移民建房安置空间有限,加上建设用地审批严格、周期过长,落实移民建设用地压力增大,特别是可供建设集中安置点的土地落实起来更为困难。省上要求设区市的集中安置率应达到90%,对商洛而言,今后几年集中安置点选址将更显困难。
2、安置点农业用地极为紧缺。移民从山里搬到川里后,安置住房已经占用了大量平地。如果原来的承包地退耕还林或者因为距离迁入地较远不便耕种,迁入地的农民又不愿将自己的承包地无偿调剂给新搬迁的移民户,这样就会导致以种植业为生的那部分移民,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使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移民搬迁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或土地数量的减少,或土地质量的下降,其中许多返迁移民成为种粮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而调整非移民耕地又必然产生移民与非移民之间争夺土地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商洛有近四成的移民对失去土地后的生活顾虑重重。
3、农户建新不拆旧影响土地占补平衡。2011年以来,商洛市共实施移民建房3.7万户,2013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搬迁入住率不足一半;即使已入住的2.25万户中,家庭成员全部迁走的不到60%,大部分家庭中老年人仍然留守在居住地。主要原因是:⑴村内或镇内搬迁的搬迁户仍以耕种承包农地和林地为生计,原住房被用作临时住所和仓储,短期内退宅复垦可能性不大;⑵一些搬迁户在申请移民搬迁时,进行了家庭兄弟、父子分家,将一户变为几户,尚未搬迁户仍在原房居住,已经无法退耕复垦;⑶许多搬迁户原房屋与兄弟、邻居房屋共墙相连,很难拆除退宅;⑷不少搬迁户考虑到拆迁费用问题,不愿增加投入拆除房屋。这样建房不入住、搬少不搬老、建新不拆旧,导致一户占两宅,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不仅影响了土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也影响了承包地和林地的流转经营。
4、农地和林地流转缓慢制约农村改革。目前,商洛90%以上的搬迁户还在耕种土地或经营林地,近10%搬迁户的土地由亲朋无偿代耕或撂荒,承包农地和林地流转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因素:其一,移民搬迁户多数为分散户,分散户的土地也是插花分散,土地难以流转;其二,移民搬迁对象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土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开发升值有限,影响了土地流转;其三,绝大多数搬迁户没有固定就业岗位,对土地依赖性很强,延缓了土地流转。
(三)就业渠道狭窄,是移民持续"能致富"的内在难题
1、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就业能力较低。移民户搬迁前,有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吃饭不成问题,起码是"保饭碗";搬迁后,变成了与迁入地农民、城镇市民、其他移民"争饭碗"。具体到商洛,由于7县区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较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得住、能致富"将是今后移民搬迁工作的难中之难。由于搬迁时间紧、任务重,镇办政府目前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搬得出",移民户拓宽增收渠道多数自寻门路,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多。现实生活中,一些移民或因外迁失地后就业无门,生活质量下降,或因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思想,不久又返回原居住地。实践启示我们,安居只是基础,乐业才是保障,移民如果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就不会安心离开原居住地。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