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向门第显赫的宋美龄求婚,并按照一夫一妻制的信条,与原配毛氏离婚,与姚氏和陈洁如脱离夫妻关系。姚氏与蒋纬国则托付给住在苏州的吴忠信(蒋介石留学日本时的同学,曾任贵州省主席),仍由蒋负担生活费用。
“蒋纬国来到苏州时只有12岁,当时对于母亲为何来到苏州,他可能隐约中是有点理解的,这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有所表达。”沈伟东作为苏州文史专家,多年实地调研地方志,并多次拜访蒋介石恩师张家瑞的后人,而张家瑞当初从浙江移居苏州,也与姚冶诚、蒋纬国母子决定到苏州有关,当初张家瑞和蒋介石的胞妹蒋瑞莲、妹夫竺芝珊两家,为此相约一起到苏州安家。
耗费上亿元豪宅中姚氏母子的宁静生活
据沈伟东介绍,最早时受托人吴忠信在苏州凤凰街的孔付司巷东小桥处有一大宅(解放后为苏州专署公安处所在地),姚氏就暂时居住吴宅内。后来姚氏在南园蔡贞坊买了一块地皮建造新居,该地原名十字圩,系菜农旱地,每亩地价一百元银洋。工程由宁波帮匠人负责,造价银洋二万元。负责该工程的是颜芝卿(清末江苏督抚程德全的幕僚)。1929年,在新居“竖屋”的那天,在苏州的姚氏亲属都纷纷送馒头、糕团去“抛梁”。苏州一位文史专家称:“虽然现在看起来这幢别墅并不算起眼,但是当时花费也是很大的,粗略算下来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也要上亿元了,足见蒋介石对这处宅院的重视程度。”
据悉,别墅建成后,当时的苏州人都称之为蒋公馆,但是姚冶诚则低调地唤其为 “蔡贞坊七号”,后来也有人称之为“丽夕阁”。蒋公馆主建筑为三层楼三开间的青砖洋房,建筑面积1442平方米,有前后两个大门。姚氏一家一般都从后门进出。姚氏和蒋纬国及亲属居住在二楼。主楼的四周,环有三个大小不等的荷花池,点缀着假山、亭子,园中遍植桃、李、杏、梅、枇杷等果树和各种花卉。姚氏非常喜欢在自己的园中摄影。记者看到,如今悬挂在公馆内的老照片多是在此处拍摄。
母子二人在苏州生活宁静,姚冶诚虔心向佛,深居简出。姚冶诚对这座住宅非常满意,日子也就过得清静安逸。姚氏平时很爱干净,穿着打扮也颇讲究。她专门雇用了三个女佣,都是苏州本地人氏。下厨房做饭的娘姨也是吴县光福(现苏州)人。南园宾馆工作人员周丽介绍,“当初建造时是两处相近的楼房,南楼为蒋纬国和姚冶诚所住,北楼则是一些佣人住所和放置杂物的地方,当时蒋公馆里有医生、园丁、厨师等众多佣人,现在两幢楼改造后已经连接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一体了。”
1929年“蒋公馆”竣工,姚冶诚就和蒋纬国入住新居。为了保护这对母子的安全,“蒋公馆”四周不仅有高高的围墙,而且苏州警察局特别派员站岗值班,实施安全保卫。
1966年,姚冶诚病逝台中时,蒋纬国在其墓碑上镌刻“辛劳八十年,养育半世纪”的铭文,从中可窥见母子感情一斑。沈伟东介绍,“蒋纬国深知母亲对苏州的浓厚感情,所以还多次提出将母亲的墓迁回苏州,但遗憾的是没有成行。”
蒋纬国开始苏州八年求学生活
“对于蒋纬国到底是谁生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蒋介石对他的宠爱,这一点姚氏是深有体会的,而蒋纬国在苏州度过的八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长的读书生涯,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更是在苏州城里留下几多逸闻趣事。”沈伟东说,蒋纬国到了苏州后,转入东吴大学附中初一年级上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又升入了东吴大学。1936年大学未毕业,蒋介石就把他送到德国和美国学习军事。蒋纬国在苏州寒窗八年,是他最长的读书生涯。已于2002年7月16日辞世的苏州市政协常委、大陆东吴大学校友总会会长张梦白先生,是当年教过蒋纬国高三和大一年级世界史课程的老师,他曾多次讲述蒋纬国在苏州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