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斯大林与中国革命

2010-04-30 11:22:03

来源:百度文库

  中国革命检验了斯大林的新作用,当然,是用反证法来考验的。由于在苏联取得了政权,由于党内和社会上那些放弃国际革命的阶层的帮助,更由于国际资产阶级的(间接但非常实际)的帮助,斯大林自动变成了共产国际的领袖,并且因此变成了中国革命的领袖。官僚机构的幕后主角,在大革命潮流的事变中,也必须明确地把他的立场和方法展示出来。在这股潮流中,斯大林的作用,表现得悲惨而自相矛盾。他教中国工人附属于资产阶级,制止土地革命,拥护反动将军,解除工人武装,阻止苏维埃的实现并且消灭那些已经实现的。作了这些以后,斯大林还完成了孟什维克企图在俄国完成的历史任务。其不同之处是:孟什维克在公开的舞台上活动,他们受到列宁派攻击以后,就企图把被他们欺骗的工人阶级,出卖给资产阶级,对此,他们必须马上并且公开承担自己的政治责任。而斯大林在中国的活动,自始即是藏在幕后的,他被苏联政权所掩护,而且打着列宁的旗帜。1917年夏天,孟什维克藉资产阶级的手来镇压列宁派,以巩固自己在工农代表大会的地位。1927年的冬天,斯大林自己动手,迫害党内残存的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左翼反对派)。1917年资产阶级对列宁派的镇压,被革命高潮打的粉碎;斯大林的镇压,则从革命退潮中汲取力量。为什么斯大林能够用纯粹的孟什维克政策,在中国革命中,一直"试验"到底(也即是说试验到最悲惨的失败)?这就是原因。

  最近,斯大林的政策有了一个左转弯的突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个小插曲里面(这个左转弯的意义虽大,仍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只有那些非常短视的人们,不了解人类意识的辩证法与历史发展辩证法的关系,才以为它与以前斯大林的政策,是绝对矛盾的。革命的衰落与它的高涨一样,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革命退潮时,经验主义的领袖,在一定的时候,势必要对自己踩在叛变深渊的边缘,感到惊恐。当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时候,斯大林正是被他自己的政策,赶到这深渊的边缘。前面是无产阶级形形色色的敌人,后面是不久前的无产阶级革命,斯大林在中间挣扎着。哥德说“你以为你自己在动,其实是外力推着你动”,这里正是这样。因为官僚机关的蜕化变质不是一个平衡的进程,因为群众中的革命倾向还根深蒂固,所以官僚机关从“热月”政变(注九)的深渊边缘,在政策上向左转,马上就获得了广大的拥护,和保持这种政策的力量。这个左转弯,带有一种恐慌的跳跃性质。正因为经验主义者斯大林不能预见任何事情,直等到他临近峭壁悬崖的时候,他才知道危机的严重。这种左转弯的理论,还是我们替他准备的。但是,他祇能够胡乱利用左翼反对派的一些零碎提议,一些个别的,与整体割裂开来的口号。这正合乎一个经验主义者的行径。但是这种剧烈的向左急转弯,并不改变官僚制度蜕化变质的基本演进过裎,也不改变斯大林自身的性质。

  斯大林缺乏理论的准备,缺乏宏大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想。一个人若没有这些特点,便不能在广大的范围上独立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列宁曾估计斯大林的理想位置,是当一个实际工作的助理,并且向党提议,把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置撤去,因为那时已经很清楚,这个位置已经在发挥独立的政治影响。列宁从没有把斯大林当作政治的领袖看待。

  在1917年以前,要是没有党内一流的大哥大姐们提携,斯大林在一切重大问题上,通常总是采取机会主义的立场。假使说,列宁与斯大林从没有过什么重大的理论或政治冲突,如同他和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甚至李可夫那样,那不过是因为斯大林从不曾坚持他在原则问题上的意见。每次与列宁发生不同意见的时候,他总是保持沉默,暂时走开,等待时机。正因为如此,列宁常常与斯大林有组织上与精神上的冲突,这些冲突常常是很尖锐的。列宁对于斯大林的那些缺点,在他的“遗嘱”上,虽然在形式上批评得很谨慎,可是在本质上是非常无情的。

  • 相关阅读
  • 中国历史上军队数量到底有多少

      如果单纯从史料上记载来看中国在西周时期军队数量应该不会超过20万,因为当时的军事体制和统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军队数量的统计,再以前的夏朝和商朝军队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难以统计...

    时间:04-30
  • 古代科举状元的出炉过程

      古代科举状元的出炉过程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

    时间:04-30
  • 中国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明月 的 中国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上的中国,经过历代战乱,真正的炎黄子孙在中国的国土上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由百越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戎狄集团融合而来的。(也既现代科学证...

    时间:04-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