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当年国外学界对老舍之死的反响:呼吁澄清真相

2010-05-27 17:02:12

来源:凤凰网

  笔者曾于2001年底赴法国访问,研究课题为“保尔·巴迪的老舍研究”。保尔·巴迪(Paul Bady)是巴黎第七大学远东文学系教授、著名的老舍研究专家和老舍作品翻译家、老舍国际友人协会的牵头人,在西方学界颇有影响。

  在法期间,笔者与巴迪先生交往频繁,有幸看到巴迪先生珍藏的老舍研究资料,并得到他的允诺将其全部论文译为中文。在交流与研读过程中,巴迪先生曾谈到当年国外学界对“老舍之死”的反响。综合有关资料,缕述如下:

  香港一家英文报纸最早发布老舍去世消息

  巴迪介绍说,当年国外关于老舍之死有许多传闻。海外第一家发布这个消息的是香港一家英文报纸的“快讯”,时在1966年10月1日。“快讯”透露:《骆驼祥子》的作者受到红卫兵的批斗后,被他们从一栋建筑物的窗户摔下,并伪装成自杀。这消息很快就被西方通讯社刊布流传,法国新闻处引用的是“香港之星”(Hong kong star)的消息。

  看来,老舍去世的消息早在1966年就已传到国外。那么,此时及此后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不大可能考虑老舍先生。

  巴迪1967年来到北京,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未能见到心仪已久的作家老舍,此事成为他的终生遗憾。他对老舍自杀之事一直感到困惑,他在文章中写道:“假如老舍没有更多的个人的理由非去自杀的话,他也许能在文化大革命中苟活下来。他是一个献身于共产主义制度的人,尽管他不是某党员,他有着许多忠诚──甚至顺从──的证明,如果他不拒绝活得更长一点,是决不会死去的。”(《论老舍的自杀──小说中的与现实中的死亡》,载香港《明报月刊》1974年6月)他在文章中还引用了Fokkema教授在《北京报告》中记载的一则“传闻”—— “(老舍自杀时)带着一本他亲笔抄写的毛著作,作为忠于毛泽东的象征。”(参看Fokkema,《北京报告:一个西方外交官文革期间见闻录》,伦敦,1971年出版)

  巴迪先生是国外最早呼吁澄清老舍之死真相的学者

  巴迪先生走上老舍研究之路颇具传奇性。1961年至1965年,他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同期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进修中国文学,在该校讲师旅法华人李治华先生的影响下,对中国文化和作家老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研究景仰已久的作家老舍,撰写博士论文,他于1967年来到北京,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半天工作半天从事老舍研究,直至1970年。由于当时中国正进行着“文化大革命”,他很难得到有关老舍的研究资料,遂于1970年至1972年赴日本,在东京日法文化会馆(la maison Franco-Japonaise)继续研究和写作博士论文。他还曾赴香港、美国及东欧等地查阅资料并访问专家学者。

  从1968年至1983年,他用了15年的时间,在法国著名汉学家吴德明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小说家老舍》,并于当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瑞士日内瓦大学和巴黎第七大学。

  1972年,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举办“第十七届东方国际学术会议”,巴迪先生在会上宣读了题为《论老舍的“自杀”──小说中的与现实中的死亡》的学术论文。1974年,此文修订稿发表于香港的《明报月刊》。再事修改并译为英文,收入乔治·高主编的《两个作家和文化大革命:老舍和陈若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论文题目改为《死亡和小说:论老舍的“自杀”》。

  巴迪先生认为,老舍自杀事件后面应该有着更加深刻的原因。在文章中,他试图从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中苏论战)、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二月提纲”)、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几个角度探索老舍自杀事件的内蕴,其中从文化的角度所进行的分析颇有特色。他引用了老舍《四世同堂》中“天佑自沉于护城河”的那一段描写,认为小说所描写的这个蒙受屈辱的忠厚老实的商人迎接死亡时的心理活动,似乎是一种预言,对于诠释作家之死具有参考意义。他的这些看法在学界颇有影响,后来舒乙的几篇谈及老舍之死的文章所采取的文化分析的角度,与巴迪先生是相似的。

  • 相关阅读
  • 三国时期最倒霉的皇帝——汉献帝

      悲惨身世  汉献帝之所以受人同情首先缘于他的身世。后人们有言宁为鸡犬也不愿意生于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而无数的皇子皇孙中只有一个能侥幸攫得...

    时间:05-27
  • 真实三国:诸葛亮如何摆平蜀汉各派系

      一  一体、和睦是孔明致力的目标。蜀的政权,是由各种不同出身的人所构成的,有从前就跟着刘备的嫡系部队,有在荆州才归顺的人,还有蜀的当地人士、五斗米道信徒、类似马超这样的外来军阀,以及来自各地的少数...

    时间:05-27
  • 宋美龄婚前在上海的求职生涯

      1917 年夏天,宋美龄结束了在美国为期八年的留学生生活,于当年8 月只身返回上海。她回到上海的初期,就一心渴望到社会上去供职,可是由于其父宋嘉树的坚决反对,宋美龄在上海家中曾度过一段苦恼的家居生活。直到...

    时间:05-27
  • 《十月围城》历史真相:“姐妹花”智救孙中山

      近期热映的电影《十月围城》,引发了新一轮“孙中山热”。影片讲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05年在香港遭清廷杀手行刺。为了保卫他,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纷纷慷慨赴义。对此,历史学家表示,这部...

    时间:05-27
  • 上高之战: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最精彩一战

      中方在南昌攻守战中虽然失地丧师,但74军在高安却一支独秀,尽显锋芒,其战绩得到了第九战区的表扬,获得了军委会的嘉奖,蒋介石对其表侄俞济时自然就更加看好了。2个月后,也就是1939年7月,俞济时被调到蒋介石...

    时间:05-27
  • 林彪急于夺权时的刘伯承:被强行疏散到武汉

      五位元帅西山会晤  1966年5月,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大劫难。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被撤销,战略小组也徒有虚名,同其他许多部门一样,实际上停止了工作。从此以后,刘伯承...

    时间:05-27
  • 秦晖:《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丧家不是贬夫子 看家方为污仲尼  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

    时间:05-27
  • 苏联曾组建“超人”部队PK美国“通灵部队”

      冷战末期,为应对美国所谓的“通灵部队”,苏联组建了一支绝密的精神部队,代号10003。由此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秘密的“精神战”。转眼20多年过去了,这支部队仍鲜为人知,俄罗...

    时间:05-27
  • 明朝怪事:一个假太监如何从南京一路骗到福州

      大太监南下吓软官员一大片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个从北京城来的高官搅乱了江南官场的平静。这个高官是一名太监,名叫汪直。  汪直沿着南京-芜湖-常州-苏州-杭州-绍兴-宁波这条线,一路巡查过来。听...

    时间:05-27
  • 清朝用89年时间建避暑山庄 为避暑还是另有深意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

    时间:05-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