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朝鲜义勇军又在吉林省保安纵队第七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七支队。原延安朝鲜义勇军的朴勋一和崔明分别担任支队长兼政委、副支队长兼副政委,其骨干大都来自河北的朝鲜义勇军。1946年3月末,第七支队改编为桦甸县保安团,后来又先后改编为民主联军第24旅72团、独立11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4师496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建立的朝鲜族部队。日本投降后,国际旅中的姜健(姜信泰)、崔光、朴洛权等人随同苏军到了东北。姜健被任命为东北抗联延边分遣队队长、驻延边苏联红军司令部副司令员,9月5日,奉命从国际旅驻地出发,取道牡丹江到延吉,亲自做群众工作,组织武装力量,建立“民主大同盟”。11月初,中共中央派往东北的延安干部团到达长春。中共吉林省工委决定派雍文涛等33名干部和警卫人员到延边。抗联干部和延安干部一起,重点发展了一批朝鲜族武装力量。延边朝鲜族具有革命传统,参加共产党武装的热情非常高,有些青年自带武器、自备军装来参军,很快组成了军分区警备旅。警备旅下设6个警备团,共11000多人。1946年7月姜健辞去吉东军区司令员职务返回朝鲜,后来被任命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从1945年9月中旬至10月10日,回到东北的抗联干部还组建了48500人的“吉合国民军”,周保中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部队活动于牡丹江、吉林、合江省的部分地区。加上延边地区的一批地方部队和基层群众武装,到11月底,东北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26万人,其中朝鲜人也不在少数。
总之,到解放战争后期,朝鲜义勇军和其他朝鲜族部队已全部改编成解放军,其战斗序列为166师、164师、156师,以及第38军113师337团7连和8连,40军师直属炮兵营,120师359团2营,118师山炮营,119师警卫2连和山炮营,第47军141师422团,铁道兵第4支队第24线路大队等。
四 朝鲜族部队回到朝鲜问题的缘起和经过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9月18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在联合国安理会宣读麦克阿瑟有关朝鲜战争的报告,指责共产党中国向朝鲜送去“大批原籍朝鲜的久经战斗的军队”。报告说,“所得证据证明,1949-1950年期间,苏联人向北朝鲜提供了军火,而中国共产党人向他们提供了经过训练的士兵”。“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军队把许多此类北朝鲜士兵遣返回国”。而“从1950年初到1950年2月中旬”,朝鲜族士兵返回北朝鲜的行动“急速加剧”了。这份报告在美国舆论中造成了不小影响,使得反共浪潮更为高涨,也使中间分子更加犹疑。可见朝鲜族部队回国的问题,在战争爆发后已成为西方阵营攻击中国的“依据”。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9月22日发表声明说:“过去数年中,确曾有居留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事实。……朝鲜人民牺牲他们的生命,流了他们的鲜血,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而斗争,中国人民对他们这种侠义行为,永远感念不忘。”“现在中国胜利了,这些居留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民,回去保卫自己的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是他们的正当权利和神圣责任,任何国家都找不到借口可以妄加干涉。而中国人民对于他们参加保卫祖国、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英勇斗争,只有同情,只有拥护。”
在中国抗战和内战期间,中共与北朝鲜确有唇亡齿寒的依赖关系,因此需要互相帮助。一方面如金日成所讲,中共在抗日斗争中,为朝鲜培养了“革命干部和义勇军”,另一方面,在内战时期朝鲜也为中共提供了极大援助。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在蒋介石大举进攻东北的形势下,中共东北局确定了以北朝鲜作为支援南满作战的后方的方针,并在平壤组建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主要负责伤病员的撤退、安置和战略物质的转移工作;借道朝鲜做走廊沟通南北满,以及大连和其他根据地的物质交流,输送人员过境;向朝鲜求援和采购作战物质等工作。还成立了图们办事处,建立了联系南满与北满的交通要道。后来,朝鲜确实成为了中共军队的避难所和物资通道。在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以7个师的兵力大举进攻南满解放区时,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主动撤出了安东(今丹东)、通化,先后有18000名伤病员及家属、后勤人员撤退到北朝鲜境内,有85%的战略物资转移到北朝鲜境内。当时陈云指示,“借道北朝鲜,开辟水陆运输通道,解决我物资运输燃眉之急”。通过朝鲜北部输送过境的物资,有据可查的,1947年的头7个月就转运了21万吨,1948年全年转运物资大约30.09万吨,此外还有数万过境人员。国民党184师在海城起义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彻底消灭起义军。后184师进入朝鲜境内进行整编,才得以摆脱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