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的朝鲜独立同盟与朝鲜义勇军还积极参与边区的工作,边区也为朝鲜革命者提供了方便。1941年11月,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和赵一峰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参议员。朝鲜独立同盟书记朴孝三任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3年初,晋西北行政公署特制定了积极帮助朝鲜革命活动的四项办法:确认华北朝鲜独立同盟晋西北分盟和华北朝鲜义勇军之合法地位,欢迎朝鲜侨民进入根据地,朝鲜男女青年愿在根据地求学者,可免费进入各种适当的学校。其愿意参加朝鲜义勇军及八路军、新四军者,各级政府可予介绍,对朝鲜革命同志的活动,给以各种便利与帮助。同年4月15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还公布了“晋察冀边区优待朝鲜人民办法”,以保护“愿与中华民族联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或因逃避战难而来边区的”朝鲜人民。1945年2月5日,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在延安开学,金枓奉任校长,朴一禹任副校长,旨在为完成朝鲜民族的解放培养干部。朱德、吴玉章、徐特立等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
朴一禹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他说:朝鲜独立同盟的任务是加紧培养干部,组织朝鲜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也就是组织朝鲜的八路军。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中将起决定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就是朝鲜人民的胜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在延安的朝鲜共产党人与中共亲密无间的关系。
三 中共军队中朝鲜族部队的形成
日本投降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东北进军的命令,从8月中旬到11月底,开入东北的部队共达13万余人,干部2万名。在8月11日的第六号命令中,朱德宣布:“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我命令: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队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
11月4日,朝鲜义勇军历经两个多月的行军到达沈阳。在当天召开的全军大会上,武亭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派少数领导干部去朝鲜,大部分指战员留在东北,参加东北根据地的建设。他号召全体指战员,深入东北各地,广泛发动朝鲜人,扩编队伍,为中国革命和朝鲜革命积蓄力量。接着,朴一禹宣布朝鲜义勇军总部的命令:全军暂分三个支队,第一支队留在南满,负责扩编第二支队;第三支队赴北满,负责扩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赴东满,负责扩编第六支队。会后进行了改编。第一支队留在沈阳,到1946年2月兵力已扩大到5000余人,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归属辽宁军区,支队长金雄,政治委员方虎山。同时在南满地区组建的朝鲜义勇军鸭绿江支队,也编入了李红光支队。1948年4月该支队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独立第4师,师长王之任,政治委员方虎山。王之任又名王子仁,原名崔仁。独立第4师参加了四保临江的战役、四平战役和解放沈阳的战役,辽沈战役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6师。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第166师在沈阳执行卫戍任务。此时,这支朝鲜族部队的兵力已达12000人。
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组建后,吸收了原哈尔滨保安总队朝鲜独立大队,成为松江军区直属部队,担任松江军区司令部的警卫任务。内战爆发时,随着朝鲜独立同盟加入中共直接领导的民主联盟,第三支队也改编成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独立8团。1948年1月,独立8团受命到吉林省烟筒山一带,与吉东警备司令部的朝鲜族部队和以朝鲜族为主的牡丹江军区14团合并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11师。1949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后,第三支队又编入第四野战军独立164师491团,并参加辽沈战役。
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组建后,立即赴东满地区组织朝鲜民族武装并参加肃清土匪的战斗。第五支队由原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干部和学生为骨干组成,政治委员为朴一禹(兼朝鲜义勇军副司令员),支队长为李益成,参谋长为全宇和李权武,政治部主任为朱爀。[4](P77)1946年1月,第五支队与延边警备1团、2团合并成朝鲜义勇军第15团和第16团。第15团后改称吉林军区独立3团,1948年1月被编入东北军区独立6师,成为该师第16团。1948年11月,独立6师改称第四野战军第43军156师,下辖第466团、467团和468团。其中468团警卫连为朝鲜族,而466团除两个连和两个排外,467团除一个营外,都是朝鲜族。原第五支队的第16团于1946年3月改编成东北民主联军吉东警备一团,后改编为东北军区独立1师1团,其后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第30师89团。该团参加黑山阻击战后改称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1师422团,参加了平津战役,后随大军转战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