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宋美龄传》作者:蒋宋联姻确实是"政治婚姻"

《宋美龄传》:蒋宋联姻是"政治婚姻"

2012-03-28 16:04:16

  《陈洁如回忆录》最终在1992年问世,也正是该书中披露了联姻的“政治”版本,以及“蒋宋婚姻是宋霭龄一手安排”的证据,其核心是蒋介石与宋霭龄在九江船上的会商。陈洁如描述他们会商的情景:“孔夫人搭中央银行的快船匆匆赶来。一到码头,她并没上岸,留在船上,派人请蒋介石过来一谈。”两人“花了一昼夜讨论政治局势”,当然也谈到了具体的利益交换—比如迎娶宋美龄、任命孔祥熙为行政院长、宋子文为财政部长,而蒋介石则可以得到影响力、钞票、人手和声望各个层面的助力。

  根据帕库拉的考证,这个商谈经过尚且有另一版本,出现在一本孔祥熙的传记中,大致经过与陈洁如描述的并无太大差异,只在个别细节上有所区别。帕库拉也因此在文中指出:“尽管陈洁如习惯夸耀自己的无私,但很显然,蒋介石娶美龄是来自霭龄的最后通牒。”

  蒋介石打发陈洁如远走美国,靠的是苦苦恳求。他哄骗陈只需要五年,便可重新与之恢复婚姻关系,并在菩萨面前发誓:“我保证自今天起五年内与洁如恢复婚姻关系,重做夫妻。如违誓言,菩萨可以惩罚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果我在十至二十年内没有履行对她的诺言,菩萨可以推翻我的政府,让我永远不得立足于中国。”

  那是1927年的秋天,陈洁如远走美国,彼时心想事成的蒋介石在二十二年后一语成谶。

  白宫里的“怨声载道”

  嫁给蒋介石并成为第一夫人,是宋美龄人生的重要一步,而她传奇魅力的施展地则被公认为是在外交领域。至今,依然还有人在传颂一九四三年蒋夫人抵达华盛顿时脍炙人口、戏剧性十足的露面—她是第一位平民、也是第二位女性,受邀在美国国会演讲。“她刻意挑了一件黑色长衫、配上绿玉。她被引导走下参议院议场中央走道的绿地毯,坐到主席台上副总统华莱士的座位旁,引起全场骚动。”

  根据美国官方对宋美龄到访的记录,她透过广播实况播出的演讲告一段落,出现“十足的喝彩和鼓掌之风暴”。而当时美国众多媒体对她的溢美之词,则从美貌、措辞到智慧与勇气各个方面。《Vogue》的塔尔梅对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一群年长的政治人物站在台上,她像一把钢剑,纤瘦、美丽、又果敢……她的心思正视目标、盘算进攻,而出手搏击。”《纽约前锋论坛报》的一篇社评说:“……她在战时走来的勇敢、她的智慧、她的尊严、她的可爱,赢得全美国的敬佩……值得注意的是,蒋夫人的尊严特质,使她无怨、无求—只盼望世人能有更美好的世界、更安全的未来。”

  宋美龄在演讲中好用生僻词汇和历史典故的特点也引起了媒体们的兴趣。有一个报道的大标题是“蒋夫人的Gobineau和Obtunded令记者大惑不解”,记者翻阅了《韦氏大词典》,才搞清楚Obtunded就是“钝化”、“迟钝”的意思。蒋夫人谈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后,“世界开始认为日本人是尼采式的超人—知识、体力都高人一等—这种想法正是Gobineau们、Huston Chamberlain们和他们的学生纳粹种族主义者们,所宣称的北欧人之特质”。记者们又忙着翻查百科全书,才发现十九世纪法国有个外交官戈宾诺伯爵(Count Joseph Arthur de Gobineau)主张唯有白种人才有能力创造文化,至于休斯敦·张伯伦(Huston Chamberlain)则写了一本书大谈日耳曼人是主宰的人种。

  蒋夫人在美国因演讲而“一炮而红”,但在外界佳评、赞誉不断的同时,在罗斯福总统夫妇的眼里,宋美龄却越来越让人“不满”。帕库拉引用了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一番观察:

  • 相关阅读
  • 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老朋友邓小平和谈

      邓小平,1926-1927年与蒋经国是苏联中山大学的同窗,那时候的邓,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已经掌握台湾大权的蒋经国,密切注视着他在苏联留学的这位老同学。1973年3月,邓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来首...

    时间:03-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