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埋伏圈里:
蒙住他们的嘴,
让他们喊不出声音;
毁掉他们的双眼,
让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拖住他们的双腿,
让他们逃不脱长刀的追击。
请神灵保佑,
让我们的人双足不伤,
让我们的人双手有获,
带着战利品而归,
一路平安而回······
但中国古人把人头当球踢过没有,无从考证,也只能猜测。不过,中国人“踢鞠”却是事实。“鞠”,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是中国古人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皮里充物。
这又说到足球的发明问题了。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说,足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与史书的记载有关。与刘邦是老乡的西汉学者刘向,撰写的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记载,传说蹴鞠是黄帝创设一项军中游戏项目。古籍《黄帝十六经》中记载,黄帝在打败蚩尤,活捉了他后,“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黄帝真狠,将蚩尤的割下来,充物后当球踢,这应该就是黄帝发明足球的最早说法。《黄帝十六经》发现于1973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这段文字以前是见不到的,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传说。
这在史书和前人笔记上有多处记载。《宋史·礼志、军礼》(卷122)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7年在位,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三月,会鞠大明殿。有司除地,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首刻金龙,下施石莲华坐,加以采缋。”从记载中看,赵光义还专门让有关官员制定了比赛规则,做好场地,在东西各竖木桩作为球门,球门有一丈多高,还曾亲自披挂上阵。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所打的球,应该是受“足球”启发而兴起的马球运动,但从侧面验证了蹴踘在当时的流行。
古代还有不少帝王是玩鞠的高手,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刘邦未当皇帝前,刘邦游手好闲,最擅长的是斗鸡和蹴踘。后来,其父亲住进皇宫后,觉得不习惯,刘邦专门在宫中设了斗鸡、蹴鞠场,逗他开心。但刘邦这一行为,也让足球在汉朝得到了大发展和普及。
“踘”通“鞠”,但说得更形象,是用脚来踢的球,与赵光义玩的球不一样了。因为刘邦喜好和提倡,蹴踘在西汉很流行,并且成为宫家常规比赛娱乐项目。对抗时双方各派“二六”人员,就是每方12人,场上其有24名“球员”,还有专门的裁判。后来蹴踘的人数有变动,或多或少,反正是出于助兴,多者上百。
在古代有人因球技出众而平步青云,比现在脚下功夫好的球员,可以左拥美女右抱金杯要风光多了。如宋徽宗时的宠臣高俅,当初不过是苏轼的小史(相当于跟前跑后的小秘书),后来又跟着枢密都承旨王铣。因为蹴鞠功夫十分了得,被时为端王的球迷赵佶看中,招到身边。赵佶后来当了皇帝,高俅也就鸡犬升天也。罗贯中(一说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说的高俅,就是这个人,但夸张了一些。
中国古代蹴踘与欧洲古时的“抢夺运动”一样,最早也是在军中出现的,这就是《宋史》中所记的,“本军中戏”,一开始是古代军中进行对抗训练时使用的一种项目。据说,此训练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创造的,并且持续到清朝。直至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后,蹴踘才慢慢从中国人的脚底下消失,成为历史。
因为有这段故事,中国人,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英国人的足球是从中国人手中学的,实则非然。英国的足球运动是罗马人教会的。而罗马人是跟希腊人学的,由“抢夺运动”改进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