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的爱好,现在又成了朱镕基老年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镕基这个老京剧迷,变得愈老弥坚,拉胡琴已然成为他退休后的一大乐趣。朱镕基在任上时曾比较低调对待自己的京剧爱好,所以内地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朱喜欢京剧,更不知道他拉京胡还有一手。
朱镕基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胡琴拉的蛮有水平,为此朱镕基不时会同这位身边人切磋琴艺,有时还会谦虚地向他学习两招。更幸运的是,朱镕基的夫人劳安也是个京剧爱好者,她过去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朱镕基夫妇二人在清华读书时,曾先后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现在,当两人兴致都起时,在家来场夫妻京剧会也不是罕见事,夫人吊好嗓子开腔时,朱镕基坐在一旁,用京胡为夫人伴奏,其“妇唱夫随”的情景,煞是其乐融融。
朱镕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市,所以朱镕基从小成长于长沙市。有说朱镕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三伯父朱学方做出决定,让朱镕基与自己的儿子朱锦民一同赴上海赶考。朱镕基在上海同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果两所大学均考中。最后,朱镕基选择入读清华,当年清华考生的入选率是4%。自入京读大学后,朱镕基再未回过老家。
朱镕基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盼望他回去,他没能成行;退下来后,他老家的干部更盛情力邀,但朱镕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朱镕基并非对故乡没有情感,他心中的顾虑仍然存在。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卸任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其实,像这样少年离开乡下老家从此未返的不止朱镕基一个,邓小平从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乡下赴法勤工俭学,即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任西南局政委常驻重庆时也没有返回家乡,最后仍是终老未归。
朱镕基主导国务院时,曾经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上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镕基说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望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他曾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退下来后,老百姓只要给他一个清官的评论,他就很满足了。
注重晚节的朱镕基,至今仍视清名高于一切,所以他很注意防范自己的名声被不当使用,对故乡也同样。
2003年1月23日,李瑞环在最后一次主持全国政协闭幕式时发表卸任感言,“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退休后,李瑞环最令公众关注的事情之一是出了一本书,书名为《学哲学用哲学》。书中收录了李瑞环1981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记录了李瑞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内容中不乏对当代中国现实的思索和感悟。
从内容上看,这些讲话涵盖面极其广泛。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设计,几乎包括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宗教、科教、统战、宣传等等,凡是李瑞环主管过的工作或是他感兴趣的工作,都有所涉及。
卸任后,李瑞环多在京津间走动,见诸报端的报道也相对多些,一般都与京剧相关。与江泽民和朱镕基爱好弹唱不同,他更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最为业内称道的是,他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的《韩玉娘》,先后十易其稿,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都作了较大改动,被认为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他的促成下,历时17年之久的《中国京剧音像集萃》特辑于2003年底首发,其中收入了他亲自修订的4部戏:《西厢记》、《金·断·雷》、《刘兰芝》和《楚宫恨》。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评价这一特辑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