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潜心50年完成的通俗历史国学著作《大故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系,是故宫建立600年来,真正意义上首次全景呈现“大故宫”的作品。书系首次打开故宫外延,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三山五园,以及与之相关的坛庙寺院、皇家园林、行宫陵寝等,纳入故宫姻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帝王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刚刚出版的《大故宫3》将视野集中于皇室宗亲及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
舌尖上的宫廷宴:皇帝每天吃什么?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宫廷帝后是怎样用膳的呢?
御膳时间。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耕文化的三餐习俗。明帝重视晚餐,晚餐吃饭、饮酒、赏乐、观舞等外,钦点侍寝的宫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两餐,这源于其先祖日出上山,过午回家,这是渔猎文化的两餐习俗。清帝用膳,时间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两膳,早膳卯正(6时)二刻,晚膳午正(12时)二刻。御膳时间,随季变化。夏、秋季,昼长夜短,早、晚膳则提早半个时辰;冬、春季,昼短夜长,早、晚膳则推后半个时辰。特殊情况,也有变通。除正餐外,随时需要,另行承应。
御膳地点。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点主要在干清宫及其附近,而后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但饭随帝走,地点不固定。皇帝走到哪儿,传膳就跟到哪里。皇帝身边总有几个“背桌子”的侍从。皇帝想吃饭,一声“传膳”令下,侍从立即将三张膳桌一字摆开。传膳太监手捧膳盒,从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鱼贯而入,把御膳房已准备好的饭、菜、粥、汤等摆在膳桌上。宫外露餐,有图为证。如清宫廷画家绘制的雍正帝《行乐图》,描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雍正帝及众皇子等人在苑囿中游乐,正要摆膳的情景。右边山石上放着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执壶、酒杯、茶壶及碗、箸(筷子)等。叠石间盛开着玉兰、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贵”。皇帝进膳有膳单,就是食谱、菜谱,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调厨师,逐日开单,具稿画行。每日用膳前,膳单要写明某菜为某厨师烹制,以备核查。膳单汇总,月成一册。
御膳特色。明宫以鲁菜、苏菜、皖菜为主。清宫饮食特点,主要有五:(1)满洲风味为主,(2)兼采南北之长,(3)蒸炖煮烧居多,(4)康熙后有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总之,兼采满汉、南北、中西之长,体现出清廷融合多元饮食文化的情怀。
主食以面、副食以肉为主。烹饪以煮、炖、蒸、烧、烤、炸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窝烩糟鸭子热锅一品,燕窝挂炉鸭子热锅一品,燕窝鸭丝热锅一品,燕窝白鸭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汤鸭子一品等。这么多的火锅,是因为关外气候寒冷,又便于加热保温,特别是冬天可以在炉火上或在热水中长时间煨着,方便帝后随时传膳。
揭开明清太监的神秘面纱
太监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总带着两样东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护膝。在《宫女谈往录》里荣儿回忆说:可怜的老太监,已经过了五月节了,上身已经穿得很单薄了,可下身还是鼓鼓囊囊的。据说他们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里不论冬夏,都要围着大毛巾(古代尿不湿),越到年老越厉害。膝盖上的护膝,常年缝在裤筒里,到了夏天显露得最清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论在什么地方,假山上,石路边,该跪一定要跪,丝毫不能犹豫,所以裤筒里常年缝着护膝。大太监的护膝,用珍贵皮子做成,李莲英就用金丝猴皮做护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