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北京所在的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也是在这一轮全国性城镇化运动中崛起的,成为当时北方的中心城市。
古代郡县等规模的确立始于何时?
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秦汉时期,“城镇化”水平出现质的飞跃,郡、县等规模的小大被逐渐确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统一六国,刚当上“始皇帝”后,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即将全国分为36个郡级行政中心。也就是说,当时的全国中心级城市至少有36个。
汉代的“城镇化”规模更创下历史之最。《汉书·地志下》记载,汉代全国分为130个郡国,有1587个县邑,6622个乡,乡镇数以万计。一位名叫藤冈谦二郎的日本学者说得更夸张,他估计西汉后期(公元2年)中国共有大小城镇37844个。据民政部的统计,现代中国截至2009年底全国乡镇级行政区划仅34170个。
宋代,商品交易日趋发达,在出现世界上最早流通纸币“交子”的同时,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得以迅速发展。宋代全国有1106个县、1644个镇,每一座县镇都会增加许多非农业人口。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镇数量进一步增加。美国学者施坚雅在《19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论着中提出,清末(公元1893年),除东北和台湾外,全国有各类城市、集镇39000个,其中城市958个,市镇2319个。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遇到了与现代一样的问题,突出的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如在明代,东南沿海地区市镇较集中,发展较快,据《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里的数据,苏州7县有市镇95个,平均每县约14个;松江府3县有62个市镇,平均每县约21个。北方、中西部地区分布则较少。
古代的城镇规划有何依据?
《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
现代城镇讲究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古代亦然。
上古三代时已出现原始的城镇规划理论,其内容和行为上在今天看来甚至包括迷信成分,较为盲目。如商代,往往根据占卜的吉凶,来指导规划。安阳殷墟上出土的一块甲骨上,便发现了择地迁都建城的记载。
到了周代,中国的城镇规划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在今天看来也不失科学成分的规划理论,其精华都在一部《易经》里。在现代民间仍流行的古代城镇规划、选址理论“堪舆术”,即民间所说的风水术,即受到《易经》的深刻影响。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就是这种规划理念的结晶。《尚书·周书·召诰》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大概意思是,周成王在丰(今西安市西南),打算住到洛阳,委派周召公先去勘察地址,进行建筑的总体规划。
吴国都城阖闾(今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则直接受到《易经》的影响,规划师是伍子胥。《吴郡志》记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大城。有陆门八,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
古代的城镇规划强调“礼制”,讲究等级、尊卑和秩序等传统建筑伦理,其具体思想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即都城一般是9里见方,每面3门;城中南北和东西方向的道路各开9条,路宽7丈2尺……“营国制度”作为都城规划理论,成为古代兴城建镇的主导思想。
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