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古代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是什么人?

古代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2013-07-10 17:16:15

  南宋时期三年办一次“乡村户” 转“坊郭户”

  古代城乡居民比例,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内容。其实很难有准确数据,现有的一些说法都是推算出来的,因此观点各异。

  唐宋城乡人口分别称作“坊郭户”和“乡村户”。综合中外学者观点,坊郭户占总人口比例,西汉在30%上下;宋代在12%左右;明代约为9.7%。到了清代,“城里人”绝对总数超过2500万,但城里人所占比例并不高,有学者推算,仅为宋代的一半左右。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的城镇数量一直在增加,城乡人口比例却一直下降,这与农业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有关。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同样“卡”不住古代农村人进城,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无业流民云集的情况。

  对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怎么处置?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的办法,积极救助,疏堵并用。首先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相当于现代“暂住证”一样的“收执”,凭此领取福利(钱、米等),“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搞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据《宋会要·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一批所谓的“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而成为“坊郭户”。

  但有条件“农转非”的流民毕竟是少数,更多“乡下人”还是要被动员、鼓励回乡务农,或住到城郊。(倪方六)

  • 相关阅读
  • 柞水文化乡村行 惊羡一群城里人

      商洛日报讯(通讯员 金江)今年以来,每逢周末,一支由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文艺演出队进村入户,把他们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送到农家小院,山乡村落一时锣鼓喧天,歌声飞扬。这种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也让城里人羡慕不...

    时间:04-23
  • 镇安千户移民将变城里人

      商洛日报讯(谭显根 陈风军)近日,镇安县花园千户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房屋内外粉刷一新,内部装修紧张进行。这是该县结合避险、扶贫、工程、生态等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精心打造的陕南历史名镇综合示范点,届时三...

    时间:04-16
  • 商南1.7万农民成为城里人

      本网讯 (周烨明 王伟)商南县自2010年9月启动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已有16839名农村居民办理了进城落户手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为了让进城农民“移的出、住的下、稳得住、能创业”...

    时间:08-22
  • “我也是城里人啦!”

      12月30日,居住在商州区窑头巷八组的任喜善高兴地领到了城镇居民户口簿。当天上午,在市中心广场隆重举行的商州区首批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户口簿集中发放仪式上,共有50户121名农民喜气洋洋领到了城镇居民户...

    时间:12-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