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凡324字。后人断句,将《兰亭序》分为四段。第二段116字,第三段51字,
共167字。中间的167字笔意逆转,将山水玄远与生死焦虑联系起来,惜时悲逝,充满了人生苦短的感慨。引的学界泰斗郭沫若于上世纪60年代多次撰文,认为这167字,与当时上祀节除灾祛病的祓禊风俗,与名士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欢乐气氛不相吻合,《兰亭序》不是王右军所作。因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还惊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场《兰亭序》真伪大论战。其实是因为郭老百密一疏忽视了兰亭雅集当时的东晋局势,就文说文得出了一个令后人屡生疑窦的结论。
参加兰亭雅集的42位名士,多不在会稽任上,有的来自周边郡县,有的来自1500里之外的京城建康(今南京)。十二三名军事将领中有的是从更远的前线赶回来的,这时殷浩的前线指挥部还远在寿春 (今安徽寿县),距建康又有一千多里的路程。有的还要在会稽(今绍兴)住上几天,从会稽到兰亭有27里路程,当时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中午怎么也得在兰亭用餐。40多位名士加上随从、仆人,会稽郡的属吏、下人,没有200多人下不来。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隆重的盛会,知会、相告、迎来送往,吃、住、行,场景布置,一整套事务,依当时的联络、交通条件,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是不行的,需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
在战事吃紧,赋税沉重,财政紧张,天灾肆虐的情况下,动员这么多官员,还有十多位前线将领,朝廷还派侍郎(副部长)出席,没有朝廷的旨意,王羲之敢自作主张,擅自召开如此隆重的会议?名士齐聚兰亭,如此耗费,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雅兴,来此谈玄谈生死是大事的吗?
永和年间的东晋局势同样是以北伐为主题展开的。说到永和年间的北伐,我们不得不提到东晋后宫女杰褚太后褚蒜子,褚蒜子辅佐六帝,三度临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晋穆帝司马聃即位时只2岁,其母褚太后只得抱子听政。
永和七年(351)十二月桓温率众四五万,表请北伐,拜表即行,顺流而下,自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下驻武昌(今湖北武汉市),朝野震惧。褚太后许吏部尚书王彪之(王彬之,王羲之从弟)策,由相王司马昱亲笔给桓温写信,申明社稷大计,双方暂时妥协,桓温退军还镇。
永和七年(351)正月,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准备再次领兵七万北伐前秦。
在殷浩第一次北伐时,王羲之就写信劝过殷浩,殷浩不听。这次又要北伐,于是给殷浩写了一封570多字的长信,言辞非常恳切,认为北伐时机不成熟,苦劝殷浩暂时放弃北伐计划,王羲之估计到说不动殷浩,长司马昱17岁的王羲之曾经做过司马昱的幼教老师,王羲之以师生口气又给首辅司马昱也写了一封660多字的更长的信,希望司马昱能出面制止殷浩极不理智的北伐行动。但司马昱和殷浩都听不进去。
其实,褚太后此时已定了盘子,司马昱和殷浩都是执行者。想王羲之是参透事情的原委的。可以进一步说,兰亭会是受了朝廷的旨意行事的。
朝廷正是想借王羲之的声望,借名士们都能接受的清谈活动形式,调和桓温与殷浩的矛盾,在舆论上给桓温施加压力,让桓温与朝廷同心协力,共同协助殷浩北伐成功。这正是褚太后的高明之处。
这时方镇的布局,桓温只控制荆州,其下游的豫州为谢尚,扬州为殷浩,徐州为荀羡,都是支持朝廷的。参加兰亭雅集的谢安、谢万兄弟;孙统、孙绰兄弟;庾友、庾蕴兄弟;朝廷来的侍郎谢瑰,散骑常侍郗昙,庾亮提拔的行参军王丰之、殷浩僚佐王彬之等,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都是忠诚于朝廷的。桓温一方只有他的五子桓伟,回去以后,向其父亲汇报情况。
通过与会代表本身的阵容,也给桓温一定的压力,起码目前在实力和舆论上,你桓温还处在下风头,轻举妄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