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兰亭雅集,其内容是复杂的,目的是明确的,折射的个人情怀是复杂的。
名士雅集谈玄;期望求得将相和;即便将相难和,也希望殷浩能量力而行,悬崖勒马;桓温能抛弃“遗臭万年之心”,做一名东晋的好臣子;朝廷决心已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合力北伐;但忧者,此集不集不行,集也无功,殷浩为庙堂之才,非将兵之帅,恐怕我们后方的一切努力都将会随着殷浩的自负化为灰尽;更忧者,不论何人北伐,终归无望,东晋国运不长矣,第二次永嘉之祸的悲剧离我们不远矣。王羲之在给司马昱的信中说,“国家的忧患很深重,常常担心伍子胥来攻的忧虑不只是发生在过去”;兰亭诗及《兰亭序》流露的兼有慷慨和悲凉的幽情,脱离不了更大文化背景,是笼罩在魏晋人士心灵上的挥之不去的全社会的忧患意识。
但是,办法归办法,事态归事态。一边是桓温的强悍之举,一边是不得不执行的执拗的朝廷的错误决策。兰亭雅集,不集不行,集也不行,不谈不行,谈也不行。王羲之处在异常复杂的事态和幽情之中。《兰亭序》的后167字正是使用当时士人们通行的玄学语言,普遍关心的“生死观”玄学话题,表露出的这种复杂的隐情和苦衷。将苦涩的深痛的内心隐藏在轻松的玄学话题之下,文中既体现了朝廷的意图,又反映了复杂的事态,更表露了王羲之复杂的心境和情怀。
通观兰亭雅集整个会议主题表现出的悲观情调看,尽管在行动上士人们与朝廷保持了一致,但在认识上意见上,又似乎若明若暗向朝廷表明了他们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上我们支持朝廷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北伐无果,北伐必败,败后更难。多么希望朝廷能予慎行。
我们小心翼翼地抚去落在兰亭雅集上面的千年尘土,终于发现:
兰亭雅集,不仅仅是一个清谈盛会,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前形势分析务虚会。是在轻松的玄学话题下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一次重要会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