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方朝晖: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方朝晖: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2012-05-10 16:59:44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清明这一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我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映了一种文化对于死和死者的态度。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记得多年前,一位台湾作者在报上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时他又说,如今值得安慰的现象之一,也许就是每年清明节,台北市还会严重堵车。清明节堵车,说明扫墓的人很多。如今大陆也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今年出行的人也多,但不知有几人是为了扫墓,更不知大街上有多少“行人欲断魂”。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清明这一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我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映了一种文化对于死和死者的态度。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甚至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礼仪制度,创立文化的样式,塑造文明的精神。

  例如,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宗教抹杀生与死的界限,常人活着与死后都在同样的“三界六道”中。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以死后为取向的宗教,因为它让如何摆脱死后进入轮回,成为每个人活着的首要课题;生命的无限和永不消亡,却给此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又比如,基督教同样是一种以死后世界为取向的精神传统。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所以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死后——为了死后更好地“活着”;死亡虽不可怕,但死时得不到宽恕则非常可怕。事实上,基督教正是通过这种生死观强化了人们在此生此世的职责。此外,基督教关于每个个体的灵魂独立自存、相互平等、永恒不灭的观念,对于现代西方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道家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死后世界的明确观念,或者说,死后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它希望通过“长生”把我们永留于这个世界。事实上,在道家学说中,整个世界是以“天地”为准的(与儒家同),并未超出西方哲学中所讲的感性经验世界,基督教中的此世(this-world)或印度宗教中的“三界”等的范围。因此,道家虽然常被我们说成是“出世的”,但若以其他宗教传统来衡量,则可以说是入世的,因为它并没有对此岸或此世持否定态度。这样一来,道家就不可能像佛教、基督教等那样以死后世界为取向,来塑造现世生活。但这并不等于说道家没有彼岸,而是认为彼岸即在此岸中。这个彼岸,需要人通过努力来达到,在超越小我、趋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家将主要精神用于探讨如何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在庄子等人看来,永恒、不朽不像在基督教或佛教等宗教那样是现成的前提,而是每个生命应该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只有在人与天地(或称自然)合一的境界中才能实现。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并没有死后世界之完整清晰的理论学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基本上不是按照死后世界的目标或观念来组织和安排此世的生活,这一点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然而,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既与印度宗教和基督教有别,也与道家截然不同。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一方面,儒家对于人死后的存在及其居留于其中的世界“敬而远之”。孔子甚至在被逼问、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也只用“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措辞敷衍了事;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却又把祭祀鬼神(死者)看得无比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颇能代表儒家的立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儒家传统主导下,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确实可靠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祭礼在中国非常丰富发达。虽然不少人也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但对自己死后是不是会变成神灵,或变成什么样的神灵,后者如何活动及发挥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也许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是,将来他们死后也会被后人祭悼;也就是说,他们所知道的仍然局限于此世。既然死后世界如此模糊不清,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却如此重视祭祀呢?

  • 相关阅读
  • 清朝“在旗”的俄罗斯人

      两年前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遇到一名接待我们的当地导游,导游20岁左右,属于俄罗斯美少女,最有趣的是她能讲一口带老北京胡同口音的汉语,交谈后得知,她父亲是俄罗斯驻中国使馆的官员,小姑娘自小在北京上学,...

    时间:05-11
  • 驸马曾经是副马

      说起“驸马”,稍懂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但在早期,“驸马”并不是一类人,而是一种官职──驸马都尉。  “驸马”一词原作“副马...

    时间:05-11
  • 最后的手工铸造匠

      59岁的张文华老人,是洛南县城关镇周村蝗虫庙铸造厂创始人和经营者,蝗虫庙铸造厂也是洛南现存最后一家铸造厂,张文华老人也成了洛南最后的手工铸造匠。  1958年,张文华凭着自己所学手工铸造技艺,创建了这座...

    时间:05-11
  • 李白难脱“三俗”

      李白有三大俗。  一是丢不开的俗名。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25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的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北至齐鲁各地。可以说,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游历中度过。  然...

    时间:05-10
  • 鞋子里的人生

      海宁·曼凯尔是瑞典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他写的《韦兰德》系列侦探推理小说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畅销全球。除此以外,他还有不少其他的描写人性的作品,在这些文字里,没有了扑朔迷离的情节,却充满人生苦涩...

    时间:05-10
  • 逛逛我们的新商洛

      我的家乡在商洛,虽然它比不上大城市的繁荣和豪华,但是,这些年商洛的变化却非常大!你不信,我带你逛一逛吧。  咱们先去望江楼广场吧。几年前的望江楼广场还只是一大片荒地,很少有人光顾。现在可是今非昔比...

    时间:05-10
  • 在路上

      出了院子,就是街了。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我从来都以为这样的描述抑或形容,自然会是褒义的,那是一片繁华和热闹的景象。  可是,小城也会让你站在大街上,仿佛演绎曾经在哪一个大都市的经历:尽管是在一...

    时间:05-10
  • “陪行乞老人吃薯条”是一堂平等课

    近日,一张外国小伙陪行乞老人吃薯条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据媒体调查,照片中的男主人公中文名叫陆杰森,美国洛杉矶人,生于1989年,曾在南京一所学校学习中文。...

    时间:05-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