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六尺岭石韵

六尺岭石韵

2013-04-25 17:18:15

  想不到会以这种方式亲近这座神秘的大山。我一路呕吐着,在缓缓行进的北京现代里,一次又一次向牛背梁俯首,类似于朝圣者的顶礼膜拜。

  山岚一层层被山路剥开,灰色的天幕里,牛背梁亮出了它冬日苍黑色的脊背,酷似一头正在奋蹄拉犁的牛。近处的山脊俯下身子,向南绵延,茂密的落叶乔木恰似密匝匝的牛毛。

  越过水晶坪,在月亮垭,我们弃车登山,沿着新开挖的临时便道向牛背梁六尺岭进发,在冬日落光了叶子的阔叶林间逶迤而行。最初的感觉,牛背梁和其它山一样,并无独特之处,树木疏落有致,并不显高大崎岖,多是些柞树之类的落叶乔木,松树不多见。听导游说,这里在九十年代松树是成片生长,多一搂粗的大树,后来都被附近山民砍伐一空。

  行了大约二公里,前面出现了一座耸立的石峰,高约十余米,崖壁布满了斑斑驳驳的蚀痕,多裂罅,其上生长着矮小的松树,向导称它们是华山松。我正想搜刮点文辞赞美赞美这座孤峰,不料,向导催促道:“快点,好景在后头。”莫非,在他们眼里,这儿还不算景?我顿时来了精神,晕车的不适一扫而光。

  越过石峰,又行了几里地,来到一条山谷的山脊上,向山谷俯视,见满山巨石或卧或立或伸或展如浪翻涌,山石间生长着越冬的灌木。

  其后的路上,举目投足都有石,有似峰屹立的,有如老翁般醉卧山间的,有似刀劈斧削般裂而不开的,有如飞来立于其上危而不颓的。石上布满苔痕,有苍黑、黛绿、铁红三种不同颜色,“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这句古诗大概就是对它们的描述吧。而石头的隙间多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松树,在这个深冬的风中,萧瑟而顽强地立着,让人感到爱怜和肃然。有人问我,“石缝间的松树,它们哪儿来的水分呢?”一句话问得我愚讷了半天,也无从回答。

  行到海拔1500米左右时,山上出现了大片的箭竹,全都不到一米高,借着山势向上铺展,据说它们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羚牛的主要食物。我们正恋着这些箭竹,不料向导兴奋地向前紧走。莫不是?疑惑间,赶了几步,我们突然被眼前大群林立的石峰惊呆了。随行的张主任兴奋地上下蹦跳,手舞足蹈地指挥着两个摄影师选角度,取镜头,亢奋之情溢于言表。

  站在一处悬空的峭壁顶端,向下俯瞰,只见山谷里大大小小的石峰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从谷底一直向山脊攀援,有的静立谷底,有的攀着崖壁,有的戏逗于坡缘,有的相偎相亲,有的老幼相携。石壁并不光滑,多裂隙和驳蚀的凹凸,我想像那是几万年来,时间的巨手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风雨的唇吻,霜雪的齿印,阳光在石壁上踩出的裂缝。我数了数,足足有三十多座,让我想起了李白写黄山的诗句,“黄山四仟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我不知道黄山的峰为什么叫“莲峰”,只是峰峦林立的感觉和诗句神似,就差没有黄山那么高而雄伟,从山脊上瞧,更像是谁做的一批假山那般小巧而别致。若把它们按比例缩小,安放在假山盆架上,不用园艺师们刻、削、凿、镂、粘、补或重塑,每一座都是一尊精美自然、无可挑剔的园艺藏品。其上都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松树,有的袅娜如舞,有的亭亭如盖,有的纤纤扶风,有两株,树冠向一侧斜伸,凌空欲飞的样子,像极了黄山上的迎客松。

  我没有带相机,只能默默地注视着、感受着它们的美,内心也似乎有一些感情要拔地而起,有一瞬,我似乎看到它们在动、在舞,仿佛是一群舞者,在这里上演着一场千年没有观众,无法谢幕的舞剧。我动一动,它们又静穆下来,似乎是一群智者,像如来座下打坐的众罗汉,在吟诵着人类难解的真经。这样想的时候,似乎有喃喃的吟诵声自山谷传来,有一刻,它们似乎挪了挪薄团上的身子。

  • 相关阅读
  • 西江苗寨

      车顺着巴拉河蜿蜒曲折的河道行进,一边山高林密,一边流水潺潺,没有人告诉你之前,你绝想不到在此深山中却藏有一个千户以上近6000人的苗族寨子,直到一座上书“西江千户苗寨”的大牌楼竖在眼前,当你...

    时间:04-25
  • 诗意杏花村

      擎一柄雨伞,入园,我们把尘世的喧嚣抛在墙外。在这“天下第一诗村”里,我极力迈出诗意的脚步,踏上杜牧曾经走过的麻石道。道旁浅枝深木,俱翠绿披身,浓郁葱茏;隐现不明的小溪,潺潺有声,诗意地流...

    时间:04-25
  • 滔河三月

      拐过黄家垭那个山嘴儿,一汪碧波荡漾在视野里。柳梢吐翠的时候,那湾河水绿汪汪一片,虽无千帆竞渡壮观景象,倒也让人心境明亮无限快乐。  这就是滔河。三月的滔河。  距我家老宅七里地的这条河流,发源于白...

    时间:04-25
  • 结婚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个流鼻涕小娃的时候,我们村子景老大结婚。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我还幸福地沉浸在热被窝里,突然听到一挂鞭炮、一阵锣鼓响,急忙蹬了鞋子出来,正疑惑离过年尚早呢,却见一窝人于锣鼓...

    时间:04-25
  • 油印的墨香

      夜读钟淑河先生《小西门集》,一篇《油印的回忆》让人回味不尽。钟先生回忆八年抗战中油印机的火热,上世纪四十年代上初中开运动会办油印特刊,五十年代失业以刻钢板为生,解放前夕搞学生运动刻印传单,先父学堂...

    时间:04-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