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日,细心的于国良发现大多数同事和他一样也喜欢看书,时间长了,他结识喜欢文学的打工青年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创建一个文学沙龙的想法。2007年春节过后,“乡音”文学沙龙成立了。于国良亲自为文学沙龙起草了宗旨——— 团结、交流、学习、发展。口号是“热爱陕西、情系乡音”!
当时,乡音文学沙龙共有16名成员,文化程度从初中到高中。年龄大都30来岁,最大的38岁,成员们均在村子里服装厂打工,月收入都在800元左右。尽管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文学是他们的共同爱好。由于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文学沙龙只能不定期在他的出租屋里举行一些读书看报活动,品评散文和诗歌。
漂泊“异乡” 扯不断的文学梦
“乡音,我生命里最难忘的乐章。文学,是我从小到大不曾破灭的梦想。”于国良说,人在旅途,乡音难改。在都市奔波的十多年里,茫茫人海,寂寞而无助,总感觉身心疲惫。身经千百次坎坷而没有退缩,那全是依靠文学的力量。为了这个梦想,在繁华的都市里,他耐住了寂寞,孤灯一盏,多年过去,文学上的收获甚微,但精神上非常愉悦。
“写作,痛并快乐着。”采访中,于国良介绍最多的是乡音文学社的活动。他介绍说,经过好多年的大胆设想和筹划,终于在古城东南角成立了一个乡音文学社。
“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省作家协会常智奇老师闻讯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还赠送我们文学社《陕西文学界》杂志。贾平凹、京夫、陈彦、王吉成等作家也题写鼓励。”忆起乡音文学社的创办,于国良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于国良说,当时,乡音文学社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古城各大媒体的关注。青年记者刘柯头顶烈日,蹬上六楼采访了于国良,在《西安晚报》上做了报道。紧接着陕西电视台的《都市快报》记者关广义来了,采访当晚就进行了播报。《华商报》的著名摄影记者李杰闻讯赶来,像一个老朋友似的,和他促膝相谈,连续拍了上百个镜头……“既然选择了文学,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都会热爱文学,乡音不改。乡音文学社也一定要走下去。”于国良说,在繁华的都市里面,真正的文学举步维艰,解决温饱、人员流失等种种问题迎面而来。此后,为了生计,他多次在西安北京之间奔波,但从没放弃对文学梦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