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商州漂族于国良的文学梦

商州漂族于国良的文学梦

2014-10-28 17:26:15

来源:商洛之窗

    那段时日,细心的于国良发现大多数同事和他一样也喜欢看书,时间长了,他结识喜欢文学的打工青年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创建一个文学沙龙的想法。2007年春节过后,“乡音”文学沙龙成立了。于国良亲自为文学沙龙起草了宗旨——— 团结、交流、学习、发展。口号是“热爱陕西、情系乡音”!

当时,乡音文学沙龙共有16名成员,文化程度从初中到高中。年龄大都30来岁,最大的38岁,成员们均在村子里服装厂打工,月收入都在800元左右。尽管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文学是他们的共同爱好。由于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文学沙龙只能不定期在他的出租屋里举行一些读书看报活动,品评散文和诗歌。

漂泊“异乡” 扯不断的文学梦

    “乡音,我生命里最难忘的乐章。文学,是我从小到大不曾破灭的梦想。”于国良说,人在旅途,乡音难改。在都市奔波的十多年里,茫茫人海,寂寞而无助,总感觉身心疲惫。身经千百次坎坷而没有退缩,那全是依靠文学的力量。为了这个梦想,在繁华的都市里,他耐住了寂寞,孤灯一盏,多年过去,文学上的收获甚微,但精神上非常愉悦。

    “写作,痛并快乐着。”采访中,于国良介绍最多的是乡音文学社的活动。他介绍说,经过好多年的大胆设想和筹划,终于在古城东南角成立了一个乡音文学社。

    “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省作家协会常智奇老师闻讯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还赠送我们文学社《陕西文学界》杂志。贾平凹、京夫、陈彦、王吉成等作家也题写鼓励。”忆起乡音文学社的创办,于国良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于国良说,当时,乡音文学社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古城各大媒体的关注。青年记者刘柯头顶烈日,蹬上六楼采访了于国良,在《西安晚报》上做了报道。紧接着陕西电视台的《都市快报》记者关广义来了,采访当晚就进行了播报。《华商报》的著名摄影记者李杰闻讯赶来,像一个老朋友似的,和他促膝相谈,连续拍了上百个镜头……“既然选择了文学,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都会热爱文学,乡音不改。乡音文学社也一定要走下去。”于国良说,在繁华的都市里面,真正的文学举步维艰,解决温饱、人员流失等种种问题迎面而来。此后,为了生计,他多次在西安北京之间奔波,但从没放弃对文学梦想的执着追求。

  • 相关阅读
  • 奔跑的房子(外四首)

    奔跑的房子(外四首)     刘知文   一座奔跑的房子,你在里面  奔跑的窗子,外面的世界深不可测  你藏起软弱的双手  看白雾和白雾中的东西  不断地不断地向后面逃离  你想...

    时间:10-29
  • 空山(外四首)

    空山(外四首)  郑学良  一个人在河谷里走着  仿佛空山里滚动的一块石头  一个人的动静不被另一个人知道  如同一个人的心思不被道出   空山寂静,只有一个人的动静  那些风声、鸟声、流水  只是伴奏...

    时间:10-29
  • 菊花香枕送婆婆

    周文英/文 婆婆肯失眠,正常情况下晚上十点多睡,凌晨四点就醒了,可这正常情况不多,晚上其他人不睡,房间里有灯光或是脚步声,婆婆是绝对睡不着的。白天我和老公拌了几句嘴,或是第二天孩子要考试,亦或明...

    时间:10-29
  • 山阳呀!我的故乡,我的家

    梁永华/文 一. 沿金钱河畔前行,目视被污染了的昔日清水河。思绪找不出一个理由,让我愤怒,河水中的漂浮物,跨吊桥见到扎闲势的后生在私家车前东张西望。 这画面是存放在我老板本的记忆库中,...

    时间:10-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