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闹市打工,劳累寂寞,身心疲惫,唯有文学是于国良最亲近的朋友,在城市夹缝中继续书写着他的梦想。
定居“咸阳” 打工者终圆文学梦
“从小学到初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文学书籍。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康家小院》,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小月前本》《天狗》《古堡》……凡是能找到的文学作品,我从不放过。”于国良说,从小时候起,文学就给他带来了莫大快乐。
于国良说,真正接触到文学书籍而且萌生想当作家的愿望,是在将升入初中的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借来了《海盗女民兵》《鸡毛信》等书,书中的情节吸引了他。之后,王汶石的《风雪之夜》,陈忠实的《康家小院》,路遥的《人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等书籍更坚定了他的文学梦想。之后,他开始勤奋笔耕,四处投稿,立志当个作家。
“你孜孜不倦的写作热情令我感动,希望你早日成为我们商州第二个贾平凹。”至今,他还保留着初中时那本同学留言本,稚嫩的梦想一直坚守到今天。
1993年,于国良高考落榜。他来到丹凤县城,用打工挣来的钱开了一家“凤冠山”书社,一边经营着图书生意,一边团结着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依然做着文学梦。苦心经营了一年,并不理想,含着泪解散了凤冠山书社,把那些心爱的文学作品,送给了一帮热爱文学的朋友,怀揣一支笔挥泪告别了丹凤故乡。随后,又继续打工,拿出浸满汗水的钱,挤出时间参加鲁迅文学院创作班学习。一名怀揣梦想的文学爱好者,从学校步入社会,从陕南走到关中。
“商山丹水在心灵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爱好文学的路上为人生注满了酸甜苦辣,文学让我独善其身,乐在其中。”于国良说,2008年初,他和原咸阳市文联主席、《秦都》主编李春光老师谈文学,李老师说作家不应尽写风花雪月,文学应当为社会公益鼓与呼。恰逢咸阳市中心血站宣教科招聘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他如鱼得水,开始在血站干着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如愿以偿地继续着他文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