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大秦帝国》典藏版首发式暨作品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典藏版首发式及作品研讨会”4月21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陕西省作家协会、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致贺信,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李荣胜,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总编辑单占生,著名作家评论家雷达、周明、李国平、谢有顺、贺绍俊、孟繁华、何向阳、吕先富,电影导演、《大秦帝国》电视剧导演黄健中等5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据了解,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纪念活动以推出典藏版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为标志,备受读书界瞩目。2230年之前,秦帝国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文明,这是中国古典文明史上最重大的革命性巨变,也是此前中国古典文明发展的必然的巅峰时代。但是,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它却从没有被我们以任何形式纪念过。那个伟大时代与我们之间的精神连接,几近荡然无存。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但国人对秦帝国的了解始终混沌懵懂。
将秦帝国的是非功过阐释清楚,探寻两千年中华文明之根,理清文明正源,是学者孙皓晖先生16年来的巨大创作冲动,也凝结成为河南文艺出版社历时8年方全套出齐的鸿篇巨制——504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它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以极具现代性与超越性的历史观,艺术地表现了这一时代的全貌,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丰沛的政治智慧,空前的文化含量,奇绝的外交斡旋,诡谲的军事谋略,惊人的商战传奇,悲怆的法制历程,构成了《大秦帝国》的丰富肌理。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大秦帝国》自2008年5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全套出版上市后,不到一年间已重印4次,销售近4万套。2007年,《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9年3月29日,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仅有五部作品入选的长篇小说榜中《大秦帝国》名列第二。
新推出的典藏版《大秦帝国》精装版,增加豪华典雅的实木包装。除11卷正文外,增补1卷纪念册。纪念册包括秦统一中国后的地图和两枚纪念币,币面分别为秦始皇和商鞅的头像。每套纪念册上,全部有作者和出版者的亲笔签名及题词。为便于长久收藏,每套典藏版《大秦帝国》均附有收藏证,编号为0001号至2230号。在发布会上,河南文艺出版社将收藏证编号为0001号的《大秦帝国》典藏版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0002和0003号当场被参会的学人认购收藏。与会专家认为,除去典藏版《大秦帝国》的主题收藏价值,它的版本价值也不可低估,它的装帧设计和印装质量水平是显示当今盛世文学图书出版所能达到高度的一个见证。
评论家们对孙皓晖先生用16年时间写作这一历史文学巨著纷纷表示敬意,同时,对河南文艺出版社下如此大的功夫打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图书表示赞扬。
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在文章中说:且不说作者十几年潜心创作的执着精神,单看《大秦帝国》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含量、所立足的文明史的创作高度,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过认真研究、思考、沉淀而完成的作品,也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谢有顺说:“孙皓晖以一个学者的识见,成功地写出了一个野生的中国所具有的大气象,那些大争之世的血气和雄心,读之,感之,往往令人激情澎湃。作者历经十六年写成此书,既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传记,也是他在这个昏昏欲睡的时代所发出的一声长啸。”胡平在肯定孙皓晖力图“照亮”而不是“呈现”历史精神的同时,对作者在重述历史中主观化色彩过于浓厚的写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