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百城记》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竟有一点70年代初期一群从各地下乡、参军回到城市过年的青年,相聚时交流各地经历的味道。不过那时的中国,能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的总体印象呢,不管怎么总结,我想,总归不能不包括这样一条,那就是口号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而2008年的中国给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在经过相当猛烈,时而显得相当粗糙的经济变迁之后,已经开始从民间,也就是说自下而上地,积累着一种秀气劲了?
这种秀气劲,就是那种从众多小人物的言谈举止和众多小地方的风情景象中体现出来的绝不安于,也不可能再安于现状的个性——尽管作为一个社会,作者们也看到了那些“润土”般的例外。作者们让读者感到,尽管人们的奋斗仍然是笨手笨脚的,或许做错了梦,还走错了路,但那些起伏,那些失误,人们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拿自己跟过去比,跟别人比,跟别的地方比,已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也就说明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正在蓄积着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一种既充满活力也洋溢个性的生活。
一个社会的秀气劲,并不仅仅像上海外滩、北京CBD、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那样的强悍上升的风景线——那是力量的象征,或者资金的体现;这种秀气劲只能从细微之处才能够显示出来。就像是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图案,是从很多很细微的地方透出来的精致,以及从中好像能一层一层剥出来文化和精神。奥运会能作为这样一个从强悍到精致的转变的里程碑吗?2008年能作为中国人向自己头顶的改革开放的火炬镶上一个祥云花边的开始吗?这样的一个转变,难道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50、60年代到80、90年代出生的众多公民的企盼吗?
诚然,一个社会从革命时期的暴风骤雨向发展中精致管理过度,并不是一件很快就能完成的过程。革命和民族复兴尚且经历千辛万苦,而多姿多彩的经营和发展(或追求精致)更是永无止境的一件事。用一种西化的说法,就是无论你怎样绞尽脑汁也不足为过。
所以,做好任何事都难,仅从本书的策划和制作上,就能看得很清楚。本来,《百城记》的构思挺好,可是将百城“一视同仁”恐怕也大可不必。对些重要些的城市,为什么不稍微下点功夫多写点呢(比如由两个人各写一篇)?不管怎么说,在一本220多页的书里,仅用区区两页描写上海,让读者总想问作者们:“都说‘叫我如何不想她’,但你们几位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作为记者,责任是说话,总不能回答“没法说”,是不?
再有,既然几位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为什么就那么放任书的视觉印象呢?本来,倘若再花点功夫(或成本),让文章和带颜色的照片和特写照片(如被采访者)穿插起来,岂不更好?这本书放在手上,即便考虑到价格因素,还是显得有些糙了。还有就是在作者们自己摆的那些图片里,时不常地还是留着那种只见高楼大厦不见人的叫人讨厌的倾向。人们难道仅仅会因为某个城市的风景线而羡慕它么?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化”被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视为“现代化的通病”加以批驳,认为是“boring”(乏味)。我想,我们至少也不必像地产商那样热衷于所谓的地标工程——除非一个建筑的确代表了一个艺术的境界。
不过作为旨在报道社会变迁的一个项目,本书的缺陷,并不在于它毕竟是记者写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严谨的学术。但有些篇章,总显得背景的交待太少了一些。好像各位记者在报道每一个城市之前,手头掌握的材料还是有限,这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不太难解决的(比如找个实习大学生帮一把)。既然是要观察社会、记录变迁,有时把一些数据画龙点睛式地与具象的描述配合一道,还是能起到很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