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跳出“文本”读历史

2010-06-04 11:23:47

来源:大众书评网

  读雷颐的书不纯粹是读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就活在我们当下。——徐友渔

  我一直对写民国和五四一代人的书怀有一个警惕:总觉得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书太多了。书多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大多数的书籍都仅仅停留在名人掌故和逸事的表面化书写之上,对那个时期人物的特立独行和风流韵事,歆羡之余倒是颇有认同,但对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学问和品德上的追求鲜有更加深入的追问和研究。这方面书籍的大量出现,倒是鲜活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但对历史研究好像并无多大裨益。这也许就是雷颐在其新著《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和集体记忆》中所提到的“唯文本”阅读吧。

  这是雷颐继《历史的裂缝》之后又一本关于“日常生活的历史”的书。读雷颐的书不同于我开篇提到的私人化的历史书写,他书中也写到许多人物,但那些历史人物的鲜活是为了复活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像徐友渔所言,读雷颐的书不纯粹是读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就活在我们当下。雷颐所注重的历史虽然也有一个个鲜活的知识分子的灵魂,但更多却是普通人的历史。他所挖掘出的史料已经脱离了掌故和逸事的层面,深入到了过往历史的肌理,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心跳。雷颐说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唯文本”阅读,这是因为当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只能通过其有限的言论、主张和纲领等“文本”,但是这些公开的“文本”可能与真实的历史相距甚远。再加上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禁忌,还有研究者个人对“文本”取舍难免有感性的好恶,“对某种思想往往根据‘文本’便阐发、叠加、附会了越来越纷繁、丰富、精巧、华美、恢宏的意义。这一切都使‘文本’留下了更加巨大的空白”。雷颐的担忧并非简单的牢骚和危言耸听,其实在现今的学术体制下这种为研究而研究的学人已经有很多了。把历史研究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不去追问这种研究的背后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使大多数的研究者沦为了一种学术研究的附庸和奴隶。

  书中有一篇文字《一身跨两代》,是写“旧知识分子”陈乐民先生。陈先生在2008年12月27日刚刚去世,因此在书中读到这篇文字时想到斯人不在,物是人非,颇有唏嘘感喟之意。陈先生生于1930年,自幼学书画诗文,国学功底深厚,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燕京、中法、清华、北大等京城著名学府,专修西方文化,英语、法语俱佳,于欧洲哲学与历史有特殊造诣。陈先生曾担任外交官,长期在涉外部门工作,后成功“转型”到学术领域,后半辈子主打欧洲研究。他认为研究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离不开更为基础的历史和哲学。因此在中外哲学和历史上着力甚多,颇多建树。但这篇阅读陈乐民先生文字中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对中国史的看法,“中国史学的先天不足是历朝历代的‘史’其实都是政治史,而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等都是空缺的。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是在史官的‘实录’框架中写出来的……由于没有专门的治史为务的历史学家,所以在史学理论方面就难有独立发展,虽然强调史德、史才、史识,但都是在‘史官文化’的藩篱中论史。”因此中国历史的书写难免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距离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史有很大的差距,也给当今的历史研究者设置了巨大的解读障碍。这是一种典型的“唯文本”式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书写只能遮蔽真实的历史。

  还有写陈寅恪的《“不才蘋花即自由”的意义》。有关陈先生的“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有关其道德文章、学问人品和晚年的遭遇,我们通过那些私人化的历史书写已经了解很多了,我本来觉得雷颐写陈先生已经很难写出新意。但是,还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文字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我们一般人很难理解,像陈寅恪先生这样一生研究如此冷门的学问,纯粹的学者,怎么可能突然成为了大红大紫的受到无数人追捧的学术明星?雷颐在文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分析了“陈寅恪热”现象:“实际上,当一种‘泛政治’无孔不入地侵入、渗透到一切领域时,一切学术都被政治化,都会成为‘热点’……在这种背景下,坚持‘考据’就是默默地反抗,放弃‘考据’就是默默地顺从,二者都无法摆脱政治”,所以“为了学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繁荣,必须承认‘最低限度’的学术独立性,使学术在这个范围内能自由发展”。这样发人深省的文字不但突出了文本的新意,某种程度上也让过往的历史指涉当下,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与历史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

  • 相关阅读
  • 中国式的爱情

      爱与美永恒存在,并不因为战乱与恶人的阻隔减少半分,也只有在不断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获得永生。  单从书名来看,《此情可待》明显是一部讲述古典爱情的传统小说。很难想见,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时间:06-04
  • 创业之道,背水一战

      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大前研一认为应该是“那些拥有自我价值观,自主自觉地向前看的人。”  无论每次买多少本书,付款前我其实已经把每一本都浏览过了。那为什么还要买它们呢?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和价...

    时间:06-04
  • “中国式清官”仇和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

    时间:06-04
  • 《今天》惦念昨天

      昨天不是因为它被承认而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含藏丰厚而有意义。  1978年,《今天》杂志诞生。我不确知时隔三十年,我们是否清晰《今天》的意义。在当下缅怀抑或悼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氛围的情绪下,很有...

    时间:06-04
  • 理想主义的趋势

      世人谓我尖锐,许多人以为我的尖刀是戳向他人,戳向我的敌人,但其实,同时也戳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上了一学期日本文学,想想,必须给学生放一部片子:《华之乱》。片子很长,时间少,为了放它,...

    时间:06-04
  • 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

      “三寸金莲”,一个听似无比美妙的词,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却受尽其害,也因此,缠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陋习。  对于21世纪的年轻读者来说,“缠足”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学...

    时间:06-04
  • “失落童年”的产物

      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大门敞开了,前途随之踏进了门槛。  当《布赖顿棒糖》出版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的好友、作家伊夫林·沃评这样论说,本书“所刻画的彻底堕落的年轻人...

    时间:06-04
  • 揭秘雷曼破产之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雷曼兄弟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归属,他们分享雷曼的光荣,雷曼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在别了雷曼兄弟后,那些光荣和梦想又何去何从?  2008年的世界头等大事便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时间:06-04
  • 小官阶,大制度

      一本给一般读者的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与政治制度演化的普及性读本。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研究,可...

    时间:06-04
  • 将军性格与战争的关系

      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  美国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个军人的一生·...

    时间:06-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