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与创作,理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那种绕着问题走,抑或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味吹捧、廉价夸饰,都是庸俗的表现,于创作、于批评、于 受众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像瞿秋白对茅盾这样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对文艺事业负责。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推崇这样的态 度、躬行这样的实践。
提出磨砺文艺评论的“锋芒”,并不是说只“锄草”、“摘刺”,不“浇水”、“施肥”,还是应该像鲁迅要求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无论表扬还 是批评,都出自公心、实事求是。再进一步要求,评论务必要明确地指出:好在哪儿,怎么进一步发扬和拓展;坏在何处,如何加以改进。如此才能引导文艺家正确 地创作,使广大受众深入地理解作品,并借对作品的剖析和对相关现象的分析,引导人生、引领时代的风尚。
批评要让人服理服气
能不能旗帜鲜明地对文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倾向进行严肃的批评,探究其症结,找出改进的途径,是检验一个批评家是否称职的标志。不称职的批 评,或者根本就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到了也是隔靴搔痒,很难让文艺家和广大受众心服口服。这就需要对批评这一武器进一步予以磨砺。
文艺评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晶,应当体现出人类思想的高度和最新进展。文艺评论因此可以说是文艺领域的思想库。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分析、研究、评价文艺创作及相关的方方面面,讲明道理,以理服人。鲁迅当年极其反感的“捧杀”与“骂杀”的恶劣评论,其实就是非理性 的感情用事,是不讲道理的低下做派,其流毒至今仍时不时隐现,应当予以摈弃。
由于主要面对的是用形象说话的文艺作品,因此文艺评论一方面要有理性思考,另一方面还要有感性体验,文艺评论因此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评论家要懂文艺三昧,要体会创作的甘苦,否则无异于擀面杖吹火,牛头不对马嘴,文艺家一样不会买账。
作为创作与接受的中介,文艺评论自身的表达也要鲜活、生动。深邃的思想并不一定非要莫测高深,细腻的感受更不应诘屈聱牙。要将深刻的思想、严谨的剖析,以文艺家和受众都乐于接受的方式,洋溢着激情、飞扬着文采,呈现给世人。文艺评论的“文风”必须改进。
成为一位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因此并非易事。优秀评论家理应比公众、比文艺家等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讲得明。英国哲学家休谟在《论审美趣味的标 准》中就指出:发现一部伟大艺术作品不朽的审美价值需要天才。就连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优美艺术作出正确判断的也是稀有的人物: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 感受,这两种能力经过训练而更强,通过比较进一步完善,并清除了一切偏见——只有这样的批评家对上述称号才能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