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四个基本尺度
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文艺格局,文艺评论务必要有基本的准绳、基本的尺度,以切实准确地掌握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文艺演进的未来趋向。
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文艺工作发展的新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里说的观点,我理解其实也就是尺度。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是恩格斯在对拉萨尔《济金根》的评论中明确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真正科学的文艺批评并不多,大多是随感性的、印象性的,不 仅古代中国如此,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及后来的英、法、德、俄也大多如此。美学的分析倒是源远流长,但主要是哲学在艺术领域的运用。伟大的黑 格尔将艺术、文学等全置于历史发展的巨大天幕下,可遗憾的是他那历史观依然是唯心主义的,艺术等成了“绝对理念”无限往复中的“感性显现”。所以马克思恩 格斯下了很大功夫改造黑格尔哲学,包括其美学。马克思还曾打算为百科全书撰写“美学”词条呢,因故未能实现。但他们奠定了文艺评论的真正历史的眼光,也为 美学找到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对此我们一定还要坚持。
有了“美学的观点”,为什么还要提出“艺术的观点”呢?我体会,就是要求文艺评论加强艺术分析,要有精微的艺术感觉。这是美学分析无法替代的, 二者各有侧重。从历史上看,许多美学家阐述其学说来头头是道,面对具体作品却手足无措,德国古典美学在这方面尤甚。康德的美学理论至今仍然是美学的高峰, 但当时就有人批评他居然推崇三流作品。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也是长于思辨而拙于感觉的。文艺评论正是在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等方面优于美学分析,因此要 充分发挥这一优长,让广大公众获得精妙细微的艺术享受。
而突出“人民的观点”,则是文艺评论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历史上,有贵族士大夫的观点、资本家的观点等等,人民的观点经常是模糊的,甚至是隐晦 的。而在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时代,就是要鲜明地标示这一观点,以人民的尺度去衡量、判断、评估文艺创作的得失、文艺活动的成败。这不是空穴来风,这些年, 创作中的贵族化倾向比较严重,文艺活动中的奢靡之风曾愈演愈烈,文艺评论就是要从人民的意愿出发,秉持着人民的观点,对这些现象予以尖锐的批评,并引导那 些迷途的文艺家回到人民的道路上来。可以说,这仍然是文艺评论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心系人民,才会为人民所铭记
评论家因而也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大势,理解人民需求。只有立足当代现实,站稳人民的立场,评论才有“源头活水”,也才会为人民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