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市规划局主办的西安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座谈会在曲江召开,多位全国顶尖规划、建筑大师围绕西安建设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针对城市发展中大量出现的“方盒子”、“豆腐块”建筑形式以及“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展开讨论。 专家认为,为了避免同质化,建筑风格要“宏观稳、微观活”,不搞空中城市和山寨化,才能将城市文化与建筑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专家们在论坛上指出,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的急剧扩张,使城市总体风貌和建筑风格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面对汹涌澎湃的建设浪潮,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不可避免地让一些地方出现了设计单一、毫无特点的建筑物。虽然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但单调、雷同、毫无文化内涵和人文品质的建筑,不断蚕食着原本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目前在城市建筑文化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建筑师缺乏艺术文化功力,急功近利的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导致越来越多的“方盒子”、“平顶”高层建筑出现,特别是只注重功能的高层住宅,在建筑创作上忽视了其文化艺术与地域特色的展现。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西安地域文化和特色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中,文化是第一位的,范围很广,有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城市建设首先应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建筑师只是在城市规划的大的纲领格局之下来具体发挥。城市文化首先不应只是明清、唐代等建筑风格,而是这个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城市空间的文明程度要体现这一文化要素,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判断每个建筑师设计的每一栋建筑风格恰不恰当。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副理事长张钦楠说,城市建筑风格要多样化,建筑风格要“宏观稳、微观活”,不搞“空中城市”、不搞“山寨”城镇、不搞贫富分离。在此过程中,不把建筑高度视为“现代化”的尺度,应鼓励建筑师大胆创新,加强健康的建筑评论,鼓励评选优秀设计。(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