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煤炭价格较低的情形下,榆林市一、三产业获得的机遇也大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过去持续流向能源行业的资金,现在逐渐向收益稳定的农业和三产领域投放。一部分在煤矿完成原始积累的资金,逐渐向国家政策倾斜的文化旅游、羊子饲养、蔬菜种植、餐饮酒店等行业投资,一、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将会被充分挖掘。
位于榆横工业园区的青岛啤酒榆林有限公司,是榆林招商部门按照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的食品类企业,公司今年1-7月份实现利润4956万元,上缴税费4007万元,成为榆林调整产业结构的典型案例之一。“跟煤炭行业比起来,我们前几年确实不如人家赚钱,但从现在看,我们的企业消耗的资源少,产品绿色、健康、环保,而且企业总体发展稳定而长远。”青岛啤酒榆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霞说。
除了“青岛啤酒”,一大批本地毛纺企业近年来逐渐崛起。陕西羊老大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羊毛防寒服产业的一匹“黑马”。依靠距离羊毛原料产地近的优势,“羊老大”不仅自己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和专业的生产制造基地,还在全国150个城市设有代理机构,销售终端数量达到1200多个。公司总经理侯志宏这样介绍“羊老大”:“我们在榆林实现了四个率先,2003年即在中央电视台打产品广告、制定羊毛防寒服的标准、榆林第一块中国驰名商标、建立自己的纺织城。”
而逐渐壮大的“羊老大”也成为榆林市重点扶持的纺织企业。“羊老大”先后在横山中小企业园选址建设占地3000亩的西北最大的“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横山县西南新区选址建设占地200亩的富有榆林地方特色的超大型羊毛绒服装产品专业集散市场——“中国榆林羊毛服装城”。“这样就能把羊毛、羊绒收购、梳洗、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的工序集中在园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侯志宏说。
产业转型不均衡,企业亟需资金土地解锁
尽管各行业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诞生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大、中、小型企业,然而,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依然面临着资金以及土地等因素的制约。
靠煤炭发家的王平是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一家玻璃钢管厂的厂长,2012年5月王平筹建了自己的玻璃钢管厂,本来企业预算投资额为7000万元,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缺口却比较大:“原来想着没有很大的投资,结果一生产才知道,你要买材料全部得现金,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下子又卖不出去,资金回笼缓慢,这一来一去资金的缺口就比较大,现在考虑去银行贷款,又很难贷得出来。”而众多一、三产业中,向王平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
“有时候一个县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如果银行能够给这个行业以一两个房地产企业放贷额那么多的资金支持,这个产业就会发展得很好。现在说重视很多都停留在口头上,老百姓真正想要的那一点贷款却贷不来,所以像这些行业的发展,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曾多次下乡调研的榆林市畜牧系统的一位官员说。
除了资金制约,不少企业也面临着土地的制约。位于榆神工业园区长天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是榆神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引进的一个清洁能源项目,尽管管委会工作人员每天跟着项目跑,然而项目建设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工厂建设用地由于土地未变更为工业用地而未获审批。“土地直接制约了下一步流程。”长天天然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为企业解开资金、土地等难题的制约,解开“王平们”在企业发展中的困境?榆林市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今年上半年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众多财税、产业方面的支持政策。而且榆林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产业、信息指导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