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公众有望提前两三天知晓未来空气质量。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3日在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上指出,要抓好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环境遥感等高新技术,创新空气质量状况发布的渠道和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据了解,早在1998年,环保部就会同中国气象局在47个城市进行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其他省(区、市)和省会城市都将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吴晓青说,环境监测总站要为各地开展预报业务提供技术指导,主动把预报初级成果提供给大家,各地要加大投入,加快预报平台的建设,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在各类媒体上发布预报信息,更好地为环境管理与公众服务。
去年10月中旬,环保部组织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3个大气监测预报预警中心,联合国家气象局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方案与实施细则。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4518万元,建设全国及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目前已经开始业务化运行,预报准确率达60%至70%。各地也积极开展预报预警工作,北京、上海从2012年开始探索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天津、河北、广东等地也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天气预警制度,为有效应对空气重污染赢得了主动。
吴晓青强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率先建成区域、省、市级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各地要主动服务,及时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连续重度以上空气污染过程的监测预警信息,为启动有关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空气重污染影响提供决策支撑。
■新闻链接
霾从何来?
长期以来,雾霾从何而来,众说纷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源解析工作难度极大,采样范围的大小,研究时间的长短都可能影响其精确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源报告必须基于常规性、持续性的监测数据和解析,但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到每日采样分析的城市寥寥无几。
按照目前公认的说法,工业污染、燃煤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乃至做饭的油烟、街头的烧烤,都是PM2.5飙升、雾霾频发的元凶,可究竟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却有着诸多截然不同的说法。
根据环保部的要求,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今年要尽快启动源解析研究。
首尔愿与北京分享“治霾经”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 谭晶晶、崔文毅)面对日益严峻的雾霾困局,正在北京访问的首尔市长朴元淳3日表示,首尔与北京签署了应对大气污染的合作协议,将加强经验交流,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大气环境改善。
朴元淳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当日,朴元淳与北京市长王安顺会面,签署了应对大气污染合作协议,同意推动工作层面的磋商,建立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朴元淳还参观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并参加了改善大气质量座谈会,与中韩专家一道“会诊”雾霾的成因和应对方案。
据朴元淳介绍,北京和首尔于2013年在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之际,成立了混委会,统筹规划两市友好关系的发展,推动实施交流合作项目。他此次访华的重要成果是在混委会的机制下增设了环境组,致力于加强双方在应对大气污染方面“常态化”“综合性”的合作。
在工业高度发达、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雾霾已成为东北亚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
朴元淳说,过去50余年,首尔的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众多市民陷入大气污染的困境之中。为应对环境污染,首尔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普及低氮氧化物燃烧器的使用、安装柴油车尾气过滤器、安装小型太阳能发电机等来降低能耗,这些措施大幅改善了细颗粒物及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新华社上海4月3日电(记者 顾瑞珍 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