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3亿余人,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治疗率34.1%,控制率9.3%,以上“三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像个不知“数”、不识“数”、不记“数”的血压盲,即使已知的高血压患者也仅凭感觉用药。在日前世界高血压日专家媒体见面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指出,血压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控制。因此,高血压的群防群治要从“知晓你的血压”开始。
高危人群:
早测量早认识
高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在高血压早期是感觉不到任何症状的,那么没有症状是否意味着就没有危险呢?答案是否定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是缓慢、持续的,血压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这种损害就会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定期测量血压是唯一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的办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指出,鉴于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年轻化趋势,建议所有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摄盐过多、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的人,应该半年测量一次血压。
针对不同的人群,孙宁玲给出了如何测血压的建议:首先,利用单位体检的机会测血压;其次,看看周围亲戚朋友家有没有血压计,利用串门的机会蹭测一次血压;此外,我国很多医院目前都在开展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中国高血压筛查公益项目和血压达标工程,如果您碰巧到了这些医院,可以利用候诊时间去量个血压。
新患者:
早治疗早保护
“140/90”是高血压患者必须记住的一条线,它既是高血压诊断的分界线,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起始线,更是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线。如果自测或筛查时发现血压高于140/90mmHg,就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心内科去确诊。一旦确诊为高血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限盐、戒烟、戒酒、减肥、早睡、运动等都要写上日程表,同时开始药物治疗,使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血管损害。
特别是对于有吸烟、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即使是轻度血压升高,其未来发生脑中风、心梗的危险也会大大增加。而及时开始的药物治疗,可以在心、脑、肾血管还没有被严重损害的时候就开始保护,同时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将血压控制下来。如果一直拖延不用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心脑血管损害从量变发展为质变再治疗,一则血压不易控制,二则对器官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
孙宁玲强调,高血压患者在诊断之初就应该意识到高血压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降血压的问题,应该对自己的血脂、血糖、吸烟、肥胖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从而减少未来卒中、心梗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由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诺华制药(中国)协办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全面管理工程”,在全国150家三甲医院为患者进行免费血压测量及危险因素筛查。他们根据筛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生率的风险评估,帮助患者建立自己的“心脑血管危险档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管理血压和危险因素的综合诊疗方案,长期关注或随访患者,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孙宁玲为此建议,第一次去心内科就诊时,最好提前量好体重、腰围,记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如果有不久前的血脂、血糖检查结果,也可以一并带上,以便进行风险因素的筛查和评估。
老患者:
早达标早获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指出,“140/90”是高血压患者必须记住的一条线,它既是高血压诊断的分界线,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起始线,更是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线。但在已经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不达标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