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心理探索

调查显示:中国人不敢做好事多因担心被嘲笑质疑

中国人不敢做好事多因担心被嘲笑质疑

2012-06-04 17:09:42

  国人为何不敢做好事

  社会诚信缺失,担心被嘲笑或被怀疑动机不纯

  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给身怀六甲的孕妇让座……这些看似平常的好人好事,现在似乎越来越少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质疑的现象较多,直接导致了人们在做好事的时候会“考虑再三”。除了客观因素,专家表示,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逐渐淡薄,是好人好事越来越少的真正原因。

  “没有一个人去帮忙,我干嘛要管?”

  5月27日,北京的气温攀升到了34℃。中午时分,364路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车刚到达管庄路口北,等车的乘客便一哄而上。“都往里走。”售票员的声音在人群中显得很遥远。排在队伍最后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试图单手将婴儿车提上公交,但因顾及怀中的婴儿,举了两下便放弃了。售票员开始帮她张罗,站在门边的几位小伙子马上将头扭向一边。此时,有乘客大喊:“走不走啊,耽误大家时间。”记者正准备从后门挤到前门帮忙时,前方一位五十岁出头的男乘客挤出人群,帮着妇女将婴儿车抬上了公交车。“搭把手的事,怎么大家都不愿意帮忙呢?”这位男乘客站定后,愤愤地说。下车后,记者询问刚刚在门边站着的小伙子为什么不帮忙,他说:“没有一个人去帮忙,我干嘛要管?”

  在大望路附近做保安工作的小李最近也为做好事犯愁。小李说,他几天前看到一个小偷在偷一个女孩的包,小李见状大喝一声,和小偷扭打到一起。小李和同事将其制服后,准备和被偷的女孩一起将小偷送去派出所,但女孩却早已没了身影。小李说,他并不期待挺身而出能换回一声感谢,但自己挨打,被偷包的人还悄无声息地离开,这让他感觉到“寒心”。“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可能会考虑一下。”

  年逾古稀的吴爷爷说,以前人和人之间防备没这么多,遇到事情,大家都一起帮忙解决。“十几年前家里的煤气罐,都是好心人帮我扛上楼的。”吴爷爷说,现在再想找人去扛煤气罐,几乎没人会帮他。

  记者随机采访了近20位路人。其中15人表示,如果在路上看见有人遇到困难,不会主动上前询问并提供帮助;如果遇到路人主动求助,12人表示会考虑一下再看;如果自己出现困难,有16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个结果与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不谋而合。后者对7804人的调查显示,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其中39.1%的人认为“非常差”;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质疑的现象较多”,其中20.2%的人表示“非常多”;对于为何不愿做好事,71.0%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单纯”。

  信任危机背后是道德教育缺失

  上述调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震惊一时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当小悦悦奄奄一息躺在血泊中长达七分钟时,目睹此事的18名路人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冷漠以对。这场令人心酸的悲剧背后,是对社会良知和人性道德的拷问。

  信任缺乏是核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和西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杨东均认为,好人好事越来越少,社会诚信的缺失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原因。社会上有不少利用人们善心而设定的骗局,“骗人的”往往给人们的善心笼罩了一层阴影。脆弱的爱心经不起假意的欺骗,诚信的缺失让很多人不愿伸出援手。杨东表示,在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在冲突中稳固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很多人在透支信任。而一旦对这个社会对他人缺乏信任,一方面,做好事前会顾虑对方会不会给自己添麻烦;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