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宝宝总是有道理!”是的,无论是那些让你欣喜的成长,还是令人烦恼的捣乱和坏脾气,孩子永远有自己的“正当理由”。往往当你找到或者明白这些“理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下面这几个故事会让你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爱吃手的小爽
婴儿时,宝宝都有一段时间喜欢吃手,可小爽都3岁了,还动不动就把小手指伸进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嘬呀、舔呀、咬呀,甚至刚摸过脏东西,小手黑乎乎的,她也照样朝嘴里送。为此,父母苦口婆心地哄劝,甚至打骂,小爽只是在父母动怒时吓得拿开手,一旦离开他们的视线,依旧啃得有滋有味。真让人没办法!
宝宝的道理:“我觉得没意思。” 婴儿吃手指是由“口欲期”等生理因素造成的,属于正常现象。小爽的毛病,则主要是出于好奇和无聊。
父母要做什么
父母应该态度温和地不断提示和阻止,一旦宝宝有改进,要马上表扬,这种行为是可以改掉的。反之,如果父母急躁粗暴,强行禁止,容易激起宝宝的逆反心理,还会造成她的内心焦虑,导致继续用吃手来对抗父母或释放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这招很灵验
●寓教于乐。每天准备20面小红旗,啃一次指甲撤掉一面,一天下来不低于10面就给予奖励。之后再将标准慢慢提高,直至宝宝不再吃手。
●多做游戏。定期带宝宝郊游、爬山,多玩亲子游戏,让宝宝没有太多的“无聊时间”,逐渐改掉咬手指的坏习惯。
挑食的乐乐
乐乐的父母都是北方人,家里习惯吃烙饼、馒头等“干货”,副食也是荤多素少。乐乐的口味紧随父母,见了鸡鸭鱼肉、包子馒头,吃得香香的,可一见到米粥菜汤之类“稀的”,就皱眉头。每次幼儿园开饭,乐乐都挑来捡去地把不爱吃的饭菜扔到小饭桌下面。在幼儿园里没吃饱,回家来再狼吞虎咽地“找补”,这样一来,吃饭乱了点,乐乐的肠胃也出了毛病。瞧着宝宝黄黄的小脸,乐乐的父母真是又心疼又无奈。
宝宝的道理:“妈妈也不爱吃啊。”宝宝吃饭挑食的坏习惯,一般来说,从父母那里都能找到原因。
父母要做什么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挑食,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从宝宝添加辅食开始,就要为宝宝合理安排膳食,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对待已有挑食倾向的宝宝,父母切不可强迫宝宝吃不爱吃的东西,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除了耐心讲道理,让宝宝认识挑食的危害,还应理解、关注他的心理反应。
这招很灵验
●经常变换饭菜的花样与口味。宝宝容易被色彩鲜艳、形状可爱、味道鲜美的食物吸引,妈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起宝宝的食欲。
●让宝宝参与烹饪准备工作。比如剥豆、洗菜,在劳动中体验到的愉快感觉,会激起他品尝劳动成果的强烈愿望。
乱扔东西的慧慧
2岁半的慧慧总爱往地上扔东西,什么玩具、包装盒、铁罐子,看它们落到地上,听着东西落地的种种声响,慧慧总是乐不可支,扔完后马上嚷嚷着要大人捡回来,然后再抓起来扔出去,房间里乒乓乱响,满地杂物。每当慧慧玩儿这个游戏时,宠爱孙女的奶奶往往一脸的无奈,却又一次次地帮她捡东西。时间一长,慧慧养成了乱扔东西的毛病。
宝宝的道理:“我觉得太有趣了。” 乱扔东西本来是宝宝的一种游戏,他并不认为这是不好的,由此造成的大人的忙碌,在宝宝眼里只觉得有趣,他们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给他人增添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