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网上流传的一篇小学生诗歌,深深震动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科学家。几个月后,一台名为“高灵敏度氢气地震预测仪”的新型仪器在他手中诞生。
这台仪器将对氢气的检验灵敏度提高到千亿分之一,通过观察空气中氢气浓度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据称可以在地震前10—40天警示地震的来临。
高灵敏度氢气地震预测仪很快引起了国家地震局的注意,并在辽宁、山西、四川等地展开测试。地震局专家对检测结果初步表示认可。
此次进川,王维熙教授是要和国家地震局的专家探讨研究仪器通讯和其他设备的改进。
研制地震仪缘起一首诗歌
前天,在杭州超距有限公司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王维熙教授。
王教授至今能够吟颂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周庆艳在汶川地震后创作的诗歌《如果我是地震仪》。
“如果我是地震仪
我一定比张衡的更先进
我会及时预报地震
准确的时间
准确的地点
如果我是地震仪
就不会有小朋友伤亡
不会唱悲伤的歌
小朋友们也不会有失去父母的伤痛……”
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王维熙回忆起2008年5月12日之后的场景。那时,他刚从中国地质大学退休回到杭州。看到电视里满目废墟的情形,经常泪湿眼眶。
地震后第二天,王教授又从广播上听到国家地震局发言人说,地震临震短期预测目前还是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特别有效的仪器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实际上,地震前,地表是会有异常情况出现的。”王维熙说,国外有研究表明,震前的10—40天,空气中的氢浓度会明显增加,最大可达正常浓度的610万倍。“这表明氢气的浓度变化与地震活动有密切关系。”
这个情况引起了王维熙的注意。作为国内气体传感的一流专家,早在32年前,王维熙就名震全国。他研制的金膜测汞仪,勘查出我国多个未知的金属、石油、天然气探测点。
“寻找‘可燃冰’的原理,就是在海洋上探测甲烷,这个技术从原理上说,实际上也可以探测氢气。” 王维熙说。
同一天,王维熙教授在网上看到了那首《如果我是地震仪》的诗歌。
“我是含着热泪把这首诗看完的,还把原文专门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王维熙说,“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研制出一个地震仪!”
测氢灵敏度达千亿分之一
随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领导的支持下,联合杭州超距有限公司,王维熙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几乎不分昼夜地进行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