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我就会想起地震中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哀伤的眼神,能把我从疲劳中挣脱出来,继续埋头工作。”他说。
进行科研的同时,王维熙还向国家863项目递交了一份《关于地震预报的高灵敏氢气在线监测系统研制》的课题申请书。
3个月后,“ATG6118E高灵敏度氢气地震预测仪”新鲜出炉,测氢灵敏度达千亿分之一。
“千亿分之一是个什么概念?假如250节火车皮里装满了花生米,里面只混进了一颗蚕豆,需要一个仪器马上把它检测出来,这个仪器的灵敏度正好是千亿分之一。”王维熙说,他们进行过计算,一节火车皮可以运送50吨花生米,250节就可以运送1.25万吨,也就相当于一千亿粒花生米,从中要找出那唯一的一粒蚕豆,其灵敏度基本就是千亿分之一。
“我们的仪器有这么高的灵敏度,当然能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了!”王维熙说。
地震仪已在多地实验观测
地震仪刚一出炉,便初露锋芒。
当年10月,王维熙教授就带着新研制的设备前往云南,完成了在云南曲江热水井的仪器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高灵敏度氢气地震仪能够测出氢气含量值到0.5ppm,而云南地震局现有仪器检测最小值只到10ppm。
2009年7月17日一直到现在,这个地震仪又在辽宁省地震局锦州沈家台水化站进行了现场实验观测。
同年5月15日至7月12 日,又在都江堰虹口汶川断裂带地震测试深孔一号孔进行随钻实测应用。
6月30日2时03分,在距离测试点约68公里的绵竹,发生5.6级地震。该仪器从地震前半个多月开始,便测出连续的高值氢气异常,异常是背景值的200多倍。
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从德国引进的质谱仪都没有捕捉到当时氢气的异常变化。
今年1月24日,山西万荣和河津交界处发生里氏4.8级地震。4天后,王维熙的设备部署在山西夏县地震台进行短临地震自动监测工作。
2月21日凌晨3点,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几百万人听信地震谣言,半夜从家里跑到街头、公园躲避地震灾难。
“但从1月29日至2月22日,部署在我地震台的《痕量氢气浓度传感网短临地震监测系统》没有监测到氢气的异常变化,成功地预测了近期没有地震发生的可能。为政府发布辟谣信息提供了依据。在地震预测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山西夏县地震台的一位负责人说。
专家称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今年2月,浙江省技术经纪人协会在杭州组织召开会议,进行“痕量氢气在线自动分析仪”鉴定会。
由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任刘耀炜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王维熙研制的设备对氢气的检测,对比国内外同类仪器,灵敏度提高6个数量级,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具体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了国外痕量氢气检测高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另外,在地震监测台站及地震科研现场试用表明,仪器稳定,适用性较好,能够满足地震监测与科学研究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