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判断一所大学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第一流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回顾一下历史。在大学的起源阶段,也就是中世纪的大学,通常只有四个学科: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医学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法学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大学真正的灵魂还 在哲学和神学。我们现在读中世纪的那些神学著作,可能觉得极其繁琐、极其枯燥,但是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哲学思想。中世纪大学里的那些大哲人,留下的遗产是最丰富的。
欧洲办大学办得最好的要数德国。德国人认为,大学就是要研究高深学问,要引领全社会的精神生活。德国大学有一个特点是“寂寞”,高深的学术一定是寂寞的,不能天天上电视。学问的意义未必彰显于当时,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学者要能耐得住寂寞。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术独立,大学追求真理,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大学里的评判标准要与社会上的有所距离。因为有了学术的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
因此,在现代以前,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懂得哲学思考的人,或用吴宓教授的话说,就是“博雅君子”。这种思想在中国有很大影响。比如,北大蔡元培校长的大学理想,主要就来自德国的洪堡。蔡先生改造了北大,要求学生们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甚至把北大的工科、法科都划出去,不要了,送给北洋大学。因为他认为大学应该重点发展文、理等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才是人类智慧的根源,大学首先要培养这些学科的人才、通才。
当然,大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都觉得美国的大学是最好的,其实美国大学真正崛起,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他们与市场结合得比较紧密,通过市场获得了庞大的资源。
我们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搞清楚。我认为,无论古今中外,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必然是相通的,一流人才的实质也是一致的。应该学习西方大学的历史经验,继承蔡元培所开创的传统,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一流大学就是要培养精英人才。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样也需要一批志向高远、坚定成熟、有哲学头脑的精英,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流大学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招收最聪明、最勤奋、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入学后,要给他们严格的训练,把基础知识搞扎实,知识面要广,眼界要开阔,要有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把握人生。
第二、一流大学要培养通才。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学了一肚子“概论”,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为他有好的思维方法,他的头脑是受到过训练的,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培养通才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古今中外的“大书”,文理医工,各科的学生都要阅读这些经典。大学要请最好的教授来指导,带着大家一起精读。如果在大学阶段,学生能真正读通了几十本、一百本经典,有这个基础了,那他就是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