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流大学要重视哲学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学生不光是学习政治课本上的通俗哲学,还要学高深的哲学,尤其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着,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走向偏激或虚无。解决这个问题,硬管硬压效果都不会很好,必须用深刻的理论来指引他们,帮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智慧的魅力。
此外,许多大学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才会开方法论的课,而且有时候因为老师本身经验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张,一流大学从本科生阶段就应该有这个训练,请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大学者来讲,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做科研。这个底子打好了,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学生都是有“章法”的。
第四、一流大学要引导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当然,真正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今天的“80后”“90后”来说,“叛逆”不再是不礼貌的词汇,“自我”不再代表自私,“梦幻”不等于虚无,“拍砖”也不仅表示反对。对这些变化,我们大学的教授都理解了吗?做大学教育的人,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推心置腹之后,才能润物无声。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个性,都要加强修身教育。大学在德性方面,应该是“保守”的。对于一流人才来说,“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理智信”,一个字都不能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里乃至全社会的“国学热”已经热了二十年,但怎么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深入人心,还需要大学再思考。
第五、一流大学要培养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我们招来的大学生,十七八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战极限的胆量和冲破束缚的渴望,都是最旺盛的,如果大学不能将他们的这些冲动和天赋转化成伴随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那么这个大学教育能算成功吗?
到底怎么样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我觉得根子还在前面提到的“学术寂寞”和“学术独立”上,我们的大学要能安静得下来,教授要坐得住冷板凳,那么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什么东西热门就去追什么,墙头草随风倒,哪还能有想象力?一流人才须得有一种“定力”,可能我们现在比较缺的就是这个,有了定力,守得住“正”,然后才谈得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