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固定了专业,也可以跨专业交叉学习。学院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一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如果导师同意,完成两个或3个专业的部分课程也可以毕业。
陈旸觉得,过去办少年班像开食堂,现在更像是开饭店,“你可以点菜,想吃什么,我们来做,不能满足的,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来实现。”
自由发展——智商高的孩子也最会玩儿
“少年班的学生最会玩!”这几乎是科大人的共识。
2009年学校迎新晚会的节目单显示,整台晚会共有20个节目,少年班同学参与表演了7个。此外,全校70多个社团中,10个社团的负责人出自少年班。
相比学习成绩,少年班同学更乐意介绍其他方面的“辉煌战果”:近四届“巾帼杯”女足邀请赛,取得一次冠军,两次亚军,一次季军;每年的学校辩论赛,少年班多次夺冠;2009年校田径运动会上,少年班学院代表队男女团体总分夺得第三名……
“我们当时比他们土多了!”少年班毕业后留校的李震宇老师非常羡慕如今的少年班同学。在他看来,师弟、师妹们爱好广泛,注重全面发展,“一旦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就会深入下去”。
来自哈尔滨的张皓宇,中学时曾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玩过“火把变玫瑰”,轰动全校。进入少年班后,他购置了不少装备,继续钻研魔术。现在,这名“魔术师”的表演成为校园晚会的压轴节目。
赵若灿酷爱唱歌,擅长作词作曲。凭借一首原创歌曲,他一路过关斩将,勇夺校园歌手大赛冠军。现在,他已成为下届“炫音社”掌门的不二人选。
王宪思加入“民乐团”后,苦练琴技,拿到了业余10级证书,并且成为副团长。“科大没有艺术特长生,所以我们不会被专业选手‘秒杀’。”刚满18岁、即将毕业的王宪思一脸的得意。
这个自称“过去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男孩向记者坦言,大学4年,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提升很快。“否则,今天同样不会开口和你说话!”
“一些少年班的毕业生反馈,刚工作的10年里,常常遇到发展的瓶颈期,这期间他们感到,智商不是第一位,包括情商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中科大党委副书记鹿明介绍,少年班学院因此特别注重学生其他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自由与控制——少年班家长QQ群里“谍影重重”
小小年纪,离开家长的监督,来到一片崭新的天地,有初来乍到者欢呼:“自由了!”
不过,面对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与自我管理的大学生活,不少同学也有了“自由的烦恼”。好在少年班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少年班学院“点将”,从全校各院系中聘请62位“一线”的中青年教授作为“学导”,指导同学选课、选专业、制订学习计划,帮助他们了解科研动态、确定课题。
每个工作日的下午,都会有一名“学导”坐镇少年班,接受学生问询。“想进实验室,要写推荐信,也可以找他们。”一位同学悄悄地说,“这可是额外的资源,得主动争取!”
在生活上,少年班宿舍楼实行班主任轮流值班制,班主任每天深入宿舍楼,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地与家长沟通。
而在“千里之外”,少年班同学的一举一动,家长可尽收眼底,这其中的法宝便是“QQ群”。
当初带孩子参加复试,老爸、老妈们相互结识,为了继续沟通,发起建立了“少年班家长群”。后来,班主任也被拉了进来。虽然每位家长之间并不是很熟悉,但他们对每个孩子的名字都耳熟能详,因此在群里,家长借助孩子的名字来命名:“××的爸爸”、“××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