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能在30岁之前走遍五大洲。”王沈芳说。
“我来自农村,想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包亮说。
于是,浙江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学生王沈芳和包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推迟一年毕业,去非洲国家喀麦隆援教,任务是在当地的孔子学院教非洲人学说中国话。
近日,刚刚结束非洲之行回国的两名大学生,接受了采访,并向本报记者展示了援教日志。
拿出勇气面对高温和疟疾
广袤的草原,奔跑的热带动物,非洲给人来自大自然的活力与震撼;与此同时,却也给人严峻的挑战:高温、疟疾、物质短缺……然而,当真正身处非洲时,王沈芳和包亮发现,面对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到非洲不久,王沈芳就遇到入室偷盗,文弱的小姑娘,事后写下了这样的博文——
“那天,我们的房间被翻得一塌糊涂,同屋一位志愿者被偷走近两万元的生活费。在这里,也有志愿者遇到过飞车抢劫和持刀抢劫。零星的犯罪事件总有耳闻,入夜后最好呆在家里,白天也以结伴而行为上。”
看来几乎没有一块土地是不产“小偷”的净土。
到喀麦隆3个月后,包亮按规定给国家汉办,写一季度总结,里面也提到了“勇气”两字——
“勇气是一个人的异域生活必须寻找到的东西。这样的勇气一直伴随着我。在我奶奶去世的噩耗传来,在我遭遇劫匪时,我想是勇气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需要拿出勇气来面对的不仅仅是未知,寂寞同样需要勇气。从小过惯了集体生活,在集体宿舍成长的我初次面对这样的寂寞时有点手足无措。下班回家后,面对的所有一切都是无声的,恍惚间似乎能听见自己思考的声音。一个人做饭、看书、看电视、准备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或是工作,一切都在寂然中划过。”
非洲学生年龄跨度7~50岁
喀麦隆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当地人使用的语言却五花八门,喀麦隆不大的国土上散布着的280多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面对言语不通,年龄跨度从7岁一直到50岁的非洲学生,包亮和王沈芳每天琢磨,渐渐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
“这些学生将来是喀麦隆本土的汉语教师,所以他们的基本功很重要。不仅要教他们怎么学,还得教他们怎么教。同时要把中国的地理文化、国情等都适当穿插在平时的授课中。”
“对于社会班的学生,教会他们怎么用很重要,要多与他们交流;而对于大学里选修汉语的学生,要多讲中国文化。在给他们上课时,我会留出时间播电影、杂技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包亮所在的杜阿拉教学点有一个精读班和一个商务汉语班,精读班每周10个课时,商务汉语1周3个课时(1个课时是1个小时)。学生人数11人。包亮说,每天听着学生日渐清晰的发音,看着他们日趋方正的方块字,那种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支教一年,包亮和王沈芳说,最令他们兴奋的是,听到当地人开始用中文向自己问好,那时感觉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