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数数、认数,形成数感。数是数出来的。用具体的实物代表数是小学认数学习的主要方法,充分借助实物,教学生系统的“数数”,引导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认识数,感受数的大小。
“认识10以内的数”,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认识10以内数,也会数10以内的数,教学重点要放在通过数数与物体一一对应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多少到抽象出数的过程,体现物体个数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注意到下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在数到最后一个数的时候,这个数不但代表这个数,还代表了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基数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数的概念。
数数的方法不能单一,要用多种方法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比较小的数的时候,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但是对于10个以上的物体的个数需要数才能得出总数。在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数,让同学们在数的过程中感受按群计数的便利。例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有意的安排几次点数大数,数出桌上本子的个数,数出学具袋中小棒的个数,数出小卷子上正方体的个数……在数本的时候,他们有的是十个放一摞,十个十个的数,有的孩子两个两个的数;有的同学把小棒十根打成一捆,一捆一捆的数;有的同学把小正方体五个五个的圈起来数……学生在捆、圈、摞的过程中,不仅感受数的方法的不同,还体会到了按群来计数的便捷,为一个数加整十数奠定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洛南县石坡镇南坪小学 孙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