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带领几个战士,借机迅速甩掉敌人,继续前进。夜半时分,来到一个架子房,刚休息一会儿,追敌就赶到了,他们又继续前进。当晚杨靖宇与黄生发和刘福太等同志分离,带着朱忠范和聂东华两个战士走了。
这天夜里,敌人整整追赶了一夜。没有月光和手电,他们就一根一根地划着火柴照明,在黑夜中寻找着杨靖宇等人的脚印和血迹,紧追不放。由于天气寒冷,长途奔波,敌人大量减员,开始由600余人组成的“讨伐”队,到最后连50个人都不到了。
2月16日晨2时许,在濛江县大北山屯东方约3公里的朝(阳镇)抚(松)公路上,敌人终于失掉了进一步跟踪的线索,杨靖宇等人成功地甩掉了敌人。16日上午当敌人用飞机在这一带寻找杨靖宇的下落时,发现在大北山上有6个抗联人员,于是就通过飞机和无线电联系,并调动驻在周围的所有“讨伐”队前来进行围攻,结果抗联中的6人中有一人被打死,两个被俘虏。敌人以为被打死的那个人就是杨靖宇,甚至发了捷报。后经审讯被俘的两个抗联战士,敌人才知道这几个人并不是昨夜被他们追击的杨靖宇。于是敌人又撒开大网,步步为营,采用“篦梳战术”,到处搜寻杨靖宇的下落。
敌人终于在2月18日这天,在濛江县大东沟屯附近的苕条顶子的一个炭窑里,发现了两名抗联战士,这两个战士就是跟随在杨靖宇身边的朱忠范和聂东华。敌人出动了警防队和特搜班,在海龙河东沿将这两个战士打死。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3支手枪,以及现金、口琴、烟土等物品,还有一颗杨靖宇的印鉴。这样敌人就更加认定了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便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切断了公路,堵塞了交通。除了他们专派的人以外,不许任何人进山,有时还利用引诱的手法,让特务装扮成打柴的农民进山搜寻。
就这样,又过了5天,2月23日午后3时许,在濛江县第一区保安村,4名装作到山中打柴的人在村西南方3公里左右的地方发现了杨靖宇。这时的杨靖宇不但重病在身,而且已经是几天几夜没有吃粮食了,只能用枯草、树皮和棉絮充饥。衣服和鞋也都早已破烂不堪。杨靖宇看到这几个人是中国人,又是农民打扮,就向他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并要他们给他买些吃的东西来,他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钱。他还希望他们能给他买来衣服和鞋。他说:“咱们把衣服换穿一下也好,不过这样做,你们会被‘讨伐’队抓去的,所以我不喜欢那样,我还可以把你们杀死后剥下你们的衣服穿,可是那样你们太可怜了”,“这也与我正在从事的事业相违背,所以我不能那样做”。这几个人对他说:“你不要这样了,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会对投降者杀头的。”杨靖宇回答说:“投降是容易的事,可我是中国人,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这样做也对不起广大人民。”他们又说:“你有困难,投降就好了。”杨靖宇坚定地回答:“嗯,那倒未尝不可,可我有我的想法,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外国人投降的!”话说的斩钉截铁,毫无商量的余地。这几个人“啊”了一声就没有再说什么,最后他们答应给他送粮食和衣服来。
在他们下山回村的路上,遇到了日本特务李正新。这几个人中为首的那个赵廷喜,是个伪牌长,
他和李正新一商量,就报告了村公所,村公所又报告了警察队本部。下午3时10分,警察队本部接到了上述情报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由于敌人当时已将战斗人员都派出去搜捕杨靖宇,所以在县城里除几个日本人外,其余几乎都是病号,不得已临时纠集了21个人(6个日本人,15个唐警察队的病号),分乘两台载重汽车出发了。但是由于公路不平,不得已在半路上把汽车停下来,从保安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走下汽车(由赵廷喜带路),徒步踏雪向703高地行军。紧接着在不到一个小时内,敌人又派出了第二批(25人)、第三批(9人)、第四批(一个中队)、第五批(一个小队)增援力量。当这些匪徒在三道岗子703高地附近发现杨靖宇时,杨靖宇虽然饥寒交迫,病魔缠身,仍奋起应战。他在密林里双手拿匣枪,一打一转,很巧妙地与“讨伐”队应战。后来杨靖宇被迫到了河边,他把身体隐蔽在河沿的石头后边,仍不示弱,顽强地应战。终于在490高地附近的河边上,他被敌人完全包围了,距离不到30米。日军曾经明令各“讨伐”队:“要想方设法活捉杨靖宇,劝他归顺,以便把他的才干引导到于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因此,在开始的时候,敌人并没有对杨靖宇下死手。但是敌人完全打错了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