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7年,我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6军预备3师野战医院,军长是董钊,师长是周开勋。中条山一战,我们陕西冷娃兵让日本军付出惨重代价。”时隔抗战爆发76年了,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对镇安县金虎村91岁的抗战老兵牛福德来说仍然历历在目。
15岁当上娃娃兵
“民国27年,我是被国民党拉壮丁去当兵的,走时才15岁。”91岁老兵牛福德耳朵不好使,驼着背,拄着拐杖向记者讲述了当兵的经历。1923年,牛福德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都以给地主做长工为生。1938年,才15岁的牛福德由于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40厘米左右。那天他正在安坪给地主放牛,来了几个人以买牛为诱饵,一绳子就把牛福德捆起来拉走。第一次出远门,被捆着从柴坪走到镇安县城时,他的双脚都磨破了,血直流。
“我们从镇安到彬县再到兴平,又到武功,再到合阳,一路都是步行。”老兵牛福德回忆,那时候全部靠步行走到部队,好在伙食还是不错的。他们一行当时强行征兵入伍的200多人,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是里面最小、最矮的一个,还没有枪高,部队只好把他安排在野战医院做康复兵,就是专门照顾上等兵伤员的。
“部队生活不错,医院里院长对我们新兵都很好。那些腿断的或者手断的上等兵总喜欢对我说,小鬼,来搀扶着我转转,我给你讲杀鬼子的故事。”老兵牛福德回忆说,那时听到上等兵们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既害怕打仗,但也想去杀完鬼子好回家。牛福德向一些上等兵央求了几次,求伤好后带他到前线去,可是都被当时野战医院的杨院长阻止了。杨院长告诉他,前线吃紧,伤员多,在野战医院把伤员照顾好了一样是为国出力。
后悔没多杀鬼子
“中条山战役中,和我差不多年龄的陕西兵让日本军损失惨重。当时在部队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条山上冷娃兵,打得日本一溜风,鬼子未进潼关路,却在中国丢了魂。”老兵牛福德回忆当年的顺口溜脱口而出。他说,中条山战役前后打了快4年,当时他所在野战医院距前线200公里,据伤员给他讲,当时战争十分惨烈。
老兵牛福德最后悔的,就是当兵7年没能像陕西冷娃们那样在前线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据他讲,在中条山抗战的大部分都是陕西子弟兵,当时陕西籍士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性子刚硬,作战时不怕死,被外地人称为“冷娃”。当时中条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10万多兵力,苦战3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就是这些“冷娃”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的长城。由于西北军牢牢地钳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陕西和整个大西北才得以保全。
牛福德老人至今还能清楚地回忆75年前,他在野战医院看护一个腿被炸断的连长时的情景。连长是陕西老兵,那晚一整夜手术后疼痛无法休息,就给他讲述前线“六六战役”,800多名壮士投身黄河的事迹。那夜他热血沸腾,不时热泪盈眶……1939年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大炮同时响起,一排排打着唿哨的炮弹划出一道道弧线,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中条山古老的山峰……当时117师面对着日军愈来愈小的包围圈,形势十分严峻,师长陈硕儒命令40名机枪手排成一道墙,一声令下,40名陕西冷娃甩掉血渍斑斑的军衣,端起机枪杀向敌阵。但是,177师杀出黄河滩后,部队新兵团没冲出来,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