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我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整个神州大地都沉浸在庆祝的喜悦中,在无数人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魂牵梦萦多少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1周年之际,笔者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西北大戈壁,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总面积。这片广阔无垠的戈壁滩,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
站在由张爱萍题写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碑前,51年前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依稀可辨:扭曲的铁轨、摧毁的高塔、残存的断壁、烧焦的桥梁和车架……笔者从核试验基地资料片中看到,当蘑菇云升起时,放在试验场的一切效应物全部化为乌有。这种震撼与恐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目睹这一切,笔者不由想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起那天,张爱萍将军写下了一首诗《春雷》: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英雄矢志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春雷滚滚,往事并不如烟。核试验基地先后圆满完成了多次核试验和新装备试验任务。震撼原野、响彻大漠的一次次轰鸣,给这里的军人心里刻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在某次核试验旧址前,基地宣传处领导深情回忆起他带队打井的往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从军校毕业不久,就带领一个中队的官兵执行核试验工程施工任务。为抢时间赶进度,施工实行“三班倒”,人歇机器不停,创造了班月最快纪录,自己也学会了电工、打钻、指挥等多套施工本领,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了打井任务。为了推动核裁军,我国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试验场深处,耸立着一栋旧式砖坯垒砌的三层楼房。基地副政委介绍,这栋楼是当时基地最好的楼房,用来作研究所,集中了我国核试验技术最尖端的人才:程开甲、吕敏、钱绍钧……从这个所走出的共和国两院院士就达10人之多。
“两弹一星”元勋、基地原副司令员程开甲院士,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曾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把一生献给了我国核试验事业,领导了首次原子弹、氢弹、核导弹等多种类型试验技术工作,成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2014年1月,程老荣获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基地朱凤蓉研究员是清华园走出的第一位女将军。1968年清华大学毕业时,校方让她留校工作,她却选择了新疆,投身核试验事业。她在清华大学90年庆典会上动情地说,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伟大事业,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林俊德院士,一生致力于核试验事业,年过七旬仍然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更令人感动的是生命最后8天,他把病房当战场,坦然面对生死,依然忘我工作,直至把最牵挂的某项重大科研课题的技术思路梳理清楚,留给后人。2012年,林院士以高票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感人肺腑:大漠、风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一代代科研试验人员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的担当,铸国防盾牌,挺民族脊梁,成为他们心中最高的价值追求。首次核试验时,为确保试验安全,7名警卫战士组成巡逻小分队徒步巡逻试验区,用双脚走完了8000多里巡逻路,最后靠几支葡萄糖维持生命,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国核试验武器事业的先驱郭永怀,1968年12月5日,从基地赴北京报告工作。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在失事现场,人们惊讶地发现,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衣服已被烧焦大半。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时,才发现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在场的人们看到这种壮举,无不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