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军报记者探秘核试验基地 揭开罗布泊尘封往事

2015-12-22 11:26:59 来源:解放军报

  黄豹是一位在核试验物理测量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将军。1959年,他大学毕业便来到罗布泊,连婚礼也是在戈壁滩的地窖里举行的,他不但自己在核试验场奔波了一生,而且还把自己的儿子、孙子也送到核试验基地,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

  在基地史馆,核试验功臣的事迹令笔者震撼。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就有21位是冲破重重险阻,从国外回归祖国的。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一批批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弃优越条件,从四面八方汇聚罗布泊。一支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征尘未洗,西出阳关,远赴大漠。他们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基地累计获得的科技奖项多达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有7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12项,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然而,这些成果的创造者却因“特殊身份”不能公开姓名。有一年两院院士评选,基地3名科技专家作为候选人参评,按照惯例,院士评选之前要进行公示,但这3位候选人科研成果一栏下却是一片空白。不是他们没有成果,而是人人都有丰硕的重量级成果。为了所从事的事业,他们只能做不能说。

  笔者在朱光亚题写的“马兰烈士陵园”里看到,安葬在这里的英灵有397名。他们中有科技界元勋,有将军,有普通士兵和职工,还有49位无名英雄。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死后依然在大漠戈壁中守护着共和国的盾牌。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基地科研人员的奋斗与奉献。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一次次赶超,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地位。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50年前的蘑菇云已经飘散,我国早已宣布暂停核试验。但核试验基地的官兵们始终珍惜着先辈们创造的光辉业绩,以冲锋不止的精神状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发展新成就。在基地的科研发展规划中,笔者看到,他们的转型步伐异常快捷,紧跟国防安全形势,紧贴军事斗争需求开展新的重点攻关。更为可喜的是,核事业人才队伍的雄厚壮大,由10名院士领衔,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在全军首屈一指,每年都有从知名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来到这里,仅清华大学每年就有五到六名拔尖学子主动申请到基地工作。

  罗布泊,虽然地处偏僻荒漠,但这里孕育了强国梦、中国魂。走近这里的人们,会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超越了一千颗太阳的光华。他们的赤子情怀,就写在这首他们喜爱的《共和国之恋》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李选清 邹维荣)